專題.特輯
2015-11-2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號
風 範 (尹浩鏐)

  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未有留洋,也不是院士,人稱「三無科學家」;但基於她在抗瘧的成就,二○一一年她獲頒發有諾貝爾獎指標的拉斯克│狄貝基臨牀醫學研究獎,獲得二十五萬美元的獎金,同年她也獲得了葛蘭素史克終身生命科學成就獎,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後者獎金一百萬元人民幣。二○一五年,她成為第一位中國土產的諾貝爾科學獎得獎人。

  不難理解,這些大獎給屠呦呦帶來極大的聲望,但她的低調、不會逢迎和直率的性格,使她飽受排擠。雖獲多次提名,卻始終無法通過院士的資格鑑定。她的成就雖然獲得國際認可,但在國內卻並非無爭議性,雖然屠一直強調,她的成就,是她的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她的許多同事就有微言:「既然是大家努力的成果,怎麼全部榮耀你一人獨享?」這種舊式思維目前在中國甚為普遍,甚至有業內人士批評她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屠呦呦面對同行的批判,一直保持沉默。

  眾所周知,和所有科學大獎一樣,諾貝爾獎從來都是頒給首創的人。高錕得獎,是因為他發明了光纖,而不是把光纖廣泛應用。當年李政道、楊振寧的理論是通過吳健雄的實驗去證實的,後來只有李、楊得獎,從未聞吳有任何微言。吳大師的風範,中國學術界應引以為鑑。

  但是諾貝爾獎也並非十全十美,許多對人類有輝煌貢獻的人到死也拿不到獎,有些人則拿着諾貝爾獎的光環去搞政治,許多有爭議性的戰爭愛好者卻拿到和平獎,而一生致力世界和平的人,像池田大作,卻總是與和平獎無緣。但總的說來,諾獎評審委員會仍不失為一個極公正的推動人類進步的機構。

(作者是美國核子醫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