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近日一連寫了幾篇關於食物翻譯的文章,在資料搜集過程中,遇上很多有趣的翻譯問題,上次談過「Potluck」,今次再討論一下「Comfort Food」。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二○一九年公布,香港、巴黎及新加坡並列全球生活費最貴之首,可見今天的香港已是高度發達的城市,市民對食物的要求已不止於果腹,食物既要醫肚,更要醫心,滿足生理,還有心理需要,香港人對高質飲食追求熱切的現象,從各大媒體、博客(Blogger)大量關於飲食的報道和討論可見一斑。在寫〈茶餐廳裏的鴛鴦蝴蝶〉一文時,讀到了多篇博客文章都以茶餐廳的食物如餐蛋麵、港式鴛鴦等作為香港人的Comfort Food,但文中大多直接用上英文Comfort Food,往往沒有將之翻成中文,猜想其原因大概是作者想保持文體中英混雜這一種潮文特色,亦可能是倘要將Comfort Food翻譯得妥貼準確也頗費思量。事實上,多年前就有一位以寫食評見著的前輩,在其專欄公開徵求Comfort Food的中文翻譯,當時曾引起一番議論,本文稍後再引述和討論。
Comfort Food這兩個英文字淺白簡單,人人皆曉,為什麼難以翻譯呢?原因可能是所有譯者都要面對一個難題──文化差異。在中國文化中,可能沒有Comfort Food這個概念。中國地大物博,但人口亦不少,食物從來都很珍貴。我們自小便知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只追求溫飽,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是Comfort Food。在網上,看到本港作家林喜兒〈來,我們擁抱粥粉麵飯〉中說到:「今天的牛津字典也找到(Comfort Food)這個詞彙,可是在中文世界裏,似乎沒有恰當的翻譯,大概是我們文化裏沒有這個概念。」要應對文化差異,譯者也不是束手無策,但在討論對策之前,先讓我們看看外國人眼中的Comfort Food是什麼一回事。根據網上資料,Comfort Food最早見於一九六六年美國報章Palm Beach Post一篇關於肥胖(Obesity)的報道。時至今日,按Cambridge Dictionary的說法,Comfort Food是「The type of food t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are sad or worried, often sweet food or food that people ate as children」,中文註解為:(難過或焦慮時食用的)安慰食品,開心食品。簡單來說Comfort Food就是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是各種原因,如工作疲勞、思鄉、失意),吃了可令人精神一振的食物,通常是一些個人喜愛或懷念的食物。循着這個方向,讓我們看看坊間翻譯Comfort Food的各種方法。
首先看看上述提及的食評前輩所提的建議,他初步提出如果將Comfort Food直接翻譯就可翻成「舒服食物」,但他覺得這個譯法詞不達意;其後他將之暫譯為「滿足餐」,但他仍然不滿意這個譯法。因應他的號召,讀者提出了很多建議,為方便討論,我只抄錄數個,如:「安樂茶飯」、「安慰型食物」和「思鄉菜」。此外,可參考台灣主流譯作「治癒料理」以及部分博客提出的「胃安菜」。從Comfort Food兩個簡單的英文字,產生上述多個不同翻譯,有直譯、意譯,也有譯者按自己的主觀見解,引申和補足原文之意從而得出的翻譯,可見翻譯實在是一門有趣的課題。要選取較為妥貼的翻譯,就得從Comfort Food兩字的基本意義着手。按照陸谷孫先生主編的《英漢大詞典》,Comfort可解作「安慰」、「舒服」,Food就是「食物」,所以將Comfort Food直接翻譯成「安慰食物」或「舒服食物」,除了有點彆扭外,(是我們去「安慰」食物?是食物的口感很「舒服」?)也無不可。但是,考慮到在情緒低落時,要紓解的是心中鬱悶,那麼將Comfort引申譯作「舒心」就更貼切了,Food則可簡單譯作「食物」就可以。例如我們在家挑燈夜讀或在辦公室通宵加班工作,累了就來一個熱呼呼的杯麵,隨之感到精神一振,而這正正就是我們的舒心食物(Comfort Food)。
按照上述想法,Food不宜翻成「菜」(Dish)、「餐」(Meal)或「料理」(Cuisine),因為Comfort Food可能只是簡單的一碗雲吞麵或一杯港式鴛鴦,而不一定是「一道菜」或「一頓飯」,故選用較中性的「食物」較穩妥。而把Comfort翻成「舒服」、「滿足」、「安樂」、「安慰」,除了上述提及的考慮外,這幾個譯法都不能表達進食後令人心情暢快之感。至於翻成「思鄉」,卻有以偏概全之弊。因為鄉愁只是愁緒的一種,「思鄉菜」只可治鄉愁而已。人在家中,深宵趕稿,我們要的是Comfort Food而不是思鄉菜,因為我們要紓減的是壓力,而不是鄉愁。至於「治癒料理」的「治癒」,大概是來自日本近年出現的流行詞語,原指治癒心靈創傷,彌補心靈缺憾的意思,套用到Comfort Food上,好像有點不貼切,因為Comfort Food是食物,不是藥物,我們需要的也不是「治療」而是「舒心」。而「胃安菜」更顯得格格不入,因為要「安」(Comfort)的是心而不是胃,要吃的亦不一定是「菜」,故這個翻譯也不太理想。
寫到這裏,忽然又覺得將Comfort Food翻成「舒心食物」感覺有點生硬,不夠活潑,欠缺時代感。如果將之翻成「舒心輕食」感覺截然不同。「輕食」一詞源於日本,是近年在港台十分流行的一種健康飲食文化,雖然Comfort Food的Food未必是「輕食」,在外國Comfort Food傳統上大多是指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但我覺得就香港人而言,在中國社會,Comfort Food一般都不會是一頓大餐,大多是零食、點心、粥麵等近乎「輕食」之物,「舒心輕食」可予人一種輕鬆暢快、富時代氣息的感覺,更符合Comfort Food的深層意思,各位讀者可有同感?
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後,向一位翻譯前輩老師請教「舒心輕食」這個譯法。老師覺得「舒心輕食」聽來的確不錯,但指出香港人和北方人的Comfort Food可能有所不同。北方人的Comfort Food可能是一盤餃子或半斤饅頭,難以用「輕食」來形容,可見僅是南北地域上的文化差異已是一堵譯者不容易踰越的高牆,譯學本來就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願藉此機會,請教讀者諸君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