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狂開始席捲神州大地。基於一份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金庸先生毅然創辦了《明報月刊》,至今已歷半個世紀。歲月如歌,「明月」這五十年間為中華文化事業所作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早已成為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和最受知識分子尊崇的文化刊物。
這五十年間,中國大陸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文革把國民經濟推到了破產的邊緣。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不但扭轉了局面,還讓中國的國民總產?上升至全球的第二位。儘管今天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這五十年間,不單是國民經濟來了一個華麗的轉身,文化藝術亦經歷了不少的變化,走進了「中國文藝復興」的時代(饒宗頤教授語)。饒教授是在分析和對比中古歐洲和今日中國的基礎上如是說的。公元十二世紀後,突厥人步步進逼東羅馬(拜占庭)。大量珍貴的經典古籍因此被送回西羅馬,以策安全。歐洲人對這些經典古籍重新產生了興趣,並從中得到了不少啟發;思想變得更開放了,促使藝術的不斷創新、科學技術的進步,乃至日後的工業革命。歐洲由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富強時代。我們再看看今日的中國,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地下文物因而大量出土,帶動了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發展。許多人重新對歷史、文化及傳統經典智慧產生了興趣。君不見全國各地書店的書架上擠滿了這類書籍,電視屏幕上亦經常出現傳統文化的講座。教育漸趨普及,民眾對文化藝術欣賞的品味正逐步提升。這就是饒教授所說的文藝復興現象。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作者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