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陳芳:以金教授當年寫有關香港回歸的文章為例,身為作者,希望作品向讀者傳達什麼信息?
金耀基教授(下簡稱「金」):關於香港回歸,我當年寫了很多文章。當時大概是一九八四年,中國與英國政府開始談判,我就寫了《有十三年,才有五十年》一文──假如這十三年過渡得不好,那以後的五十年就不樂觀了。
陳芳:面對與香港市民息息相關的事,一個雜誌應該怎樣才能辦得好?
金:在香港辦雜誌跟在其他地方沒有什麼不同,都很辛苦很艱難。但是《明月》能堅持這麼久,這與投資者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與編輯同仁有關。《明月》跟香港人的關係是很根本的,你們的根在香港,再延伸至中國,以至華人社會,這是只有在香港才能做到的,這個方向是對的。我始終認為《明月》應該是多元的,不會偏重某一方面、某一地方,雖然有的文章,比如剛才提到的《有三十年,才有五十年》是政治類型的,直接面向香港的基本問題。
《明月》基本是以文學和文化為主,也涉及一些學術性文章,這是你們比較膽大的一面,因為學術性文章的讀者不多,但是你們能辦下來,而且辦得很好。
我認為一個雜誌只有掌握中國未來如何走上現代文明這條路,才會有意義。中國現在正從一個古典文明轉向一個現代文明,這個過程要講的東西很多,雜誌應掌握其中的要點。至於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一些特殊事情,那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任何雜誌要辦得有意義,就必須了解中國的大局,了解這個大局裏面的各種表現,只有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