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今天我要談的是莊子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否還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出路的問題。
從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受到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紛紛提出質疑。除了反對孔家店,也常常激烈批判莊子哲學。胡適用「差不多先生」來形容莊子,認為莊子對中國國民性最不好的影響就是缺乏精確的科學理性,什麼都差不多,含含糊糊,把中國變成了懶人國,而且諷刺莊子為「東方懶惰聖人」,認為莊子哲學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魯迅對莊子從早期到晚期都採取拒絕和嘲弄的態度,他的小說《阿Q正傳》諷刺的就是國民的「精神勝利法」,那種自我欺瞞、自我痲痹、以及無法正視現實的逃避主義都是他深惡痛絕的。他的另一篇小說《起死》,乾脆把莊子塑造成了一個市儈小人,以極其辛辣和幽默的筆調來調侃和諷刺莊子以及他的「無是非」觀。作為精神界的戰士,魯迅眼裏的莊子是有毒的,他自始至終都無法接受莊子的人生態度(齊物論)。六十年代的關鋒更是上綱上線,把莊子送上政治法庭加以審判,把莊子定位為「沒落的、悲觀絕望的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意識的反映」,認為「莊子的主觀唯心主義體系有這樣的一些特徵:虛無主義、阿Q精神、滑頭主義、悲觀主義。」八十年代的劉小楓在《拯救與逍遙》中,則把莊子送上宗教法庭,用上帝絕對的神聖價值尺度來衡量中國的出世文化,認定莊子和道家與洪荒之際的石頭一樣地古老冷漠、無心無腸,「以至於萬物不足以攖其心,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心。」他認為莊子哲學對後世的影響就是一個「石頭的人格」,產生了一個「徹底寡情的自我」。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講者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