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6-12-1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號
沒有文化反思,何來精神出路 (李歐梵)

剛才聽到劉再復的演講,我深有所感。我認識的所有中國知識分子中,恐怕只有劉再復近二十多年來持之以恆作文化反思。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從「文化大革命」運動後覺醒,開始作一系列思想探索:到底中國文化和中國民族性的「基因」產生了什麼缺陷,發生了什麼問題,才導致這一場浩劫?中國歷史是否走了冤枉路?中國人的現代「主體性」到底是什麼?如何從文化的土壤上求得再生?……這些問題都是犖犖大者,需要不斷思索和反省。在短短數年間,這個自動自發的運動席捲大陸文壇和知識界,也影響到遠在美國教書的我。是時我剛好申請到魯斯基金會撥出的一筆研究經費,於是就以此為題,邀請劉再復與其他中國學者和批評家到芝加哥,共同切磋研究。如今這一切也變成了歷史的一部分。今天我突然想到這段因緣,完全是得自再復演說的啟發。


至今還沒有一個文革博物館
這學期我在中文大學給研究生開了一門課,題目也很大,探討德國「魏瑪時代」的文化和民國時代——特別是五四時期——文化的比較。這個課題,是接續去年探討的題目:歷史和記憶。我對德國近代史所知甚淺,所以要研究。我發現,原來德國人,特別是年輕的知識分子,也在不斷反思。我請到一位年輕的德國學者和我共同授課,並向他請教,這才發覺他的心態和我接觸到的同年紀的中國學生大不相同。他具有文化反省的意識,絕不盲目愛國,更關心其他國家的文化。原來從中學開始,德國學生就在老師的引導下探討一個關鍵問題:二十世紀的德國文化和歷史怎麼會造成希特勒的納粹暴政,害得數百萬猶太人死於集中營的瓦斯爐,這場浩劫的原因是什麼?這段歷史必須面對,不能避而不談。我在德國旅遊時也參觀了不少有關納粹運動和集中營的博物館,發現德國人把所有的事實和證據都擺了出來,絕不掩藏。中國能做得到嗎?至今還沒有一個文革博物館。巴金先生的在天之靈,不知作何感想?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講者為本刊顧問、學者、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