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7-3-31
二〇一七年四月號
想像二○四七後香港文化 (胡恩威)

20170301 金庸館開放 入場試打降龍掌 香港文化博物館斥資1000萬元設立的金庸館今起免費向公眾開放, 李紹昌攝 20170301LeeSC00 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預覽,五點開幕典禮 (梁振英、查良鏞兒子查傳倜、女兒查傳訥)

回歸不經不覺二十年了,這二十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大小風波,香港也是安好自在,所有偉大城市都不是風平浪靜,每次考驗只會令那個城市更偉大。香港不會消失,因為香港的力量永遠可以重新發明自己。一國兩制二十年豐富了香港的經驗,香港不再只是borrow time borrow space(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城市。意識上只有放下那些過客的不安全感,就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好。


港澳結合的可能
二○四七需要更有想像的想像─超越過去只可以有的想像。政治沒有想像就只有故步自封,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可能。原則變成了教條主義,失去了進步的動力。文化就是想像力的土壤,社會缺乏想像力是因為文化上的貧乏,是文化上的失調。文化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政治和文化都需要想像力:一國兩制就是政治想像力。鄧小平大膽創新的政治想像即改革開放的想像,把中國引進一個新的格局。想像力才是帶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一國兩制二十年過去了;未來可以有什麼想像?世事無常千變萬化,二十年前我們會否可以想像今天中國高鐵和基礎設施的格局?二十年前我們會否可以想像深圳會成為高科技城市?二十年前我們會否想像香港會失去一些對未來的想像?
港珠澳大橋落成後,香港與澳門互動關係進一步加強,二○四七年後是否可以令港澳結合為大香港市?兩區共同發展有什麼想像?港澳旅遊業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澳門的古城保育更豐富香港生活城市的特色,澳門土地也可興建更多房屋,製造更多安居的可能。也有人提過深港結合,但在文化上澳港的可能性更大,澳門可發展的土地資源也是有更多的可能。港澳一體化,法律上有《基本法》,文化上有嶺南廣東話,加上經濟上有旅遊、有創意產業,大嶼山發展加上澳門將令香港這個大都會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山海人」組合。香港和澳門從來在文化上都是互通的,結合後的能量對兩區的良好影響,是可以營造一個可以和大上海區良性競爭的大香港區。香港的格局可以更大,不需要讓土地局限香港的發展。


文化的交流之城
想像是天馬行空開始的。香港在文化上一直以來都是有很強的想像力,想像力產生好奇心,好奇心變成交流的動力,也形成交流的能力。香港人一直以來都會走出去,只是目前有一些自圓其說、主見、成見、主觀的地方,形容香港變得封閉;但是香港今天仍然不封閉。一個每年五千多萬旅客量的城市不可以封閉。封閉的是心態,香港沒有本錢封閉,也沒有可能封閉。文化不停在變,但香港交流開放的本質不會改變。交流的能力來自語言能力和開放態度,多語言中英文化就是香港交流能力的核心。香港未來會更瑞士化嗎?中英雙語和多語言是正道,香港人從來不怕不同的文化,也會和不同文化進行交流。香港會不會成為好像德國的歌德學院國際交流平台的功能,成為中國文化交流的一個體制,帶動中國文化與世界交流?交流本身需要文化才有能力和本錢交流,香港人的組合來自五湖四海,文化上十分多元,經濟實力也十分強大。香港人一直吸收日本、韓國、德國、法國和東南亞等地的文化,把香港變成一個更多文化的交流之城。
特首的角色和功能也是促進交流的:促進社會各界各階層的交流,促進中港交流,促進香港和世界交流。特首其實就是香港的市長,未來特首是不是應該可以在文化和生活上有更多想像?香港需要一位知道多文化能力的特首:一個知道城市規劃的特首,一個知道文化藝術的特首,一個尊重不同生活的特首。一個傳說中的文藝復興人。


文化基建是未來的目標
有文化的民主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民主。有文化才可以促進交流和對話,達至合作創新。文化是由教育開始的,教育教什麼?學生學什麼?中國文藝復興應是學習傳統中國文化開始的。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是美學,《易經》是智慧,武術是體格,三位一體。香港教育可以創新地結合這三位一體嗎?中小學可以引進這些為必修科嗎?香港可以成立現代化的武術學院、書法學院、《易經》研究所嗎?西方文化的「體」可以結合中國文化之「用」嗎?
香港的特色就是能夠以中國文化的底氣吸收不同文化再創造一個文化。西方是強勢是「體」,法治就是西方發明的「體」;中國也有中國「體」,好像中醫的五行、《易經》之陰陽。香港之所以是香港,也是能夠混合中西的「體」化成香港的「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背後也是這個中西混合的文化實驗,以西方文化博物館體制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和生活。
文化基建是下一個二十年香港的目標。西九文化區是開始,香港仍然有更大的空間開發文化基建: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社區藝術中心,以及各式各樣文化藝術創造空間如金庸博物館、《易經》文化館,張國榮香港流行文化館、創新科技互動博物館、植物生態公園、李小龍功夫文化館、香港城市規劃設計文化館。這些都是對香港社會大眾和旅客極大吸引力的文化基建。設定「博物館法」,促進公私博物館的發展。所有大城市必需有偉大的博物館、很多的博物館。紐約、倫敦、巴黎、上海、北京、東京的博物館和藝術館,量和質都是偉大和強大的;香港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檔案法」不只是法律,還必須有一個實體圖書館,一個國家級的大型研究型公立中央圖書館,營造更好的社會自學研究風氣。香港需要一個國際級、國家級的中央圖書館;也需要更多結合社區文化的社區圖書館。


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空間
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空間更大。西九戲曲中心之後,是不是應該開設戲曲與雜技學院?功夫氣功如何承傳?文人書畫書法可以怎樣創新?香港可以成立以中國傳統視藝為本、結合西方藝術形式的香港視藝學院嗎?下個二十年設計是創意產業的主推手,未來設計教育和教學可以有怎樣的創新?設計是全方位的,設計師不可以只處理一種設計形式,平面設計不會是靜態的,產品設計不一定只有實體的,空間設計、建築設計需要結合更多不同的綠色和資訊科技,高科技需要更多具備綜合能力的設計人才和團隊,香港科學園的發展需要更多科技結合設計的人才,香港更需要設立更多設計相關的研究和教學機構。香港從來都是輸出設計服務的中心,一帶一路更是香港設計業重要發展的對象和可開拓的空間,一帶一路和內地需要香港設計教育以加強多文化跨領域的要求。大學體制更需要引進不同文化的教育和研究,歐洲語體系、中東語文化、南亞文化都是重點需要開拓的。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對未來不同的想像,然後有實在的研究和行動。
文化重要之處來自文化就是一切溝通之本。文化軟實力由文化形象、文化品牌 文化創新力形成。紐約不只是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文化創意的中心。香港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才可以成為與紐約平起平坐的文化城市,而一個城市的長遠經濟競爭力必須建基於文化力。文化能夠把一切能力進行綜合與演化,全球化之下文化力更重要,港澳結合的後果可以增強整體文化力,1+1不是2,是無限的可能,這個想法表面上是天馬行空,但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正如當年提出一國兩制也是天馬行空,但也成為現實,如此這般便過了二十年。下一個二十年的香港和一國兩制需要的不只是社區媒體上的Like潮和沒有對立的一種聲音,文化不可只追求數量上的高潮,所以文化比政治容易產生更多的想像。沒有想像,鐵板一樣的一國兩制才令社會不會進步。

(作者為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