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7-10-28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號
情感的深淵: 石黑一雄小說改編的電影 (鄭政恆)

自從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一職,由薩拉.達尼烏斯(Sara Danius)擔任以來,最近三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結果都與一般大眾甚至文學界的估算迥然有別,阿列克西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是報道文學作家,卜.戴倫(Bob Dylan)是唱作人,雖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著名小說作家,作品也符合一般人對文學的理解,但他的獲獎同樣多少教人感到意外。


結果的觀察與分析
據得獎辭所說,石黑一雄的「小說具有強大情感力量,揭示人與世界聯繫的虛幻感之下的深淵。」達尼烏斯更說他的風格結合了奧斯汀(Jane Austen)和卡夫卡(Franz Kafka),再加上一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她的這番話展示出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以西方經典文學作為主要的參照定位,當然卡夫卡和普魯斯特的名字曾在石黑一雄的小說中出現,但他不承認奧斯汀的影響。
石黑一雄是日裔英語作家,跟華裔法語作家高行健的作品,一樣引發閱讀者以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的角度加以思考分析,他們和莫言的作品,也理所當然比較受華文讀者關注重視。
到目前為止,諾貝爾文學獎的日裔作家得主,僅有一九六八年的川端康成、一九九四年的大江健三郎和今年的石黑一雄,他們三人都是小說作家。日本的文藝之美,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最為昭著;大江健三郎靠近存在主義,關懷社會現實;石黑一雄卻是英語甚至英國作家,五歲就移居英國,但他筆下展現的日本民族心魂並未完全煙消雲散,在早年作品中更相當顯著。

(如欲閱讀全文,可到「網上商店」購買下載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印刷本。)

(作者為香港評論人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