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8-11-30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號
金庸與武俠小說傳統(李歐梵)

金庸先生仙逝,留給後世一筆無與倫比的文化遺產。他的武俠小說,世界各地的華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最近學界有所謂「金學」,幾乎和「紅學」(《紅樓夢》研究)和「張學」(張愛玲研究)並駕齊驅,這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一向以「五四」寫實主義的模式為主流,認為小說應該反映和批判社會現實,並從中探討人性的真理。而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卻和這個文學主流背道而馳。其實他自己早已注意到了(見《金庸作品集》新序),他說武俠門派眾多,有少林也有武當、崆峒、還有太極拳、八卦掌等等,不可厚此薄彼,小說的「門派」也應該是多元的。多年來,他的小說不能登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殿堂,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了。在中國大陸的現代文學學者群中,為金庸翻案最認真的就是以研究文學流派著稱的北大嚴家炎教授。老友劉再復則是海外華人學者中的始作俑者,並與他的學者女兒劉劍梅在美國召開一次國際性的金庸作品研討會。我被邀請,但沒有參加,因為我自覺對金大俠的作品了解甚淺,恐怕連作「金迷」也不夠資格。

大俠深厚的古文修養
《明月》編者約我為紀念金庸專號寫一篇文章,我不敢回絕,但也不敢言之無物而對不起金大俠在天之靈,於是重新翻看他的《射鵰英雄傳》找尋靈感,不料一看就停不下手,幾乎廢寢忘食。相信不少金庸讀者都有類似的經驗,甚至有人看過不止兩三遍。對我而言,重讀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不再關心內容情節─雖然明知郭靖不會死,但他遇險時還是會為他捏一把汗─而人物也是熟悉的,開始注意到其他的細節和他的敍事技巧。這才發現查大俠不僅武功(的知識)造詣高人一等,而且博覽群書,除了史書之外,他「雜學」修養更不得了,諸如民間宗教、醫術、烹飪、圍棋、衣飾、園林花草、各地風俗習慣……這些知識,豐富了他的想像歷史圖景。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古典文學知識。
《射鵰英雄傳》一開頭就是一個說書的場景,可以說作者在向傳統通俗小說致敬,因為這類小說的敍事都在模擬說書的風格。

 

(如欲閱讀全文,可到「網上商店」購買下載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印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