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8-11-30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號
金庸不只是作家,更是個象徵──誌金庸辭世(閔福德 撰、賴慈芸 譯)

金庸辭世,對華人與香港歷史而言,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金庸為當世武俠小說泰斗,擅於事,魅力及於男女老幼。然而也只有香港才能成就金庸,讓他得以不受新中國的動亂波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曾是禁書)。從這一點來看,金庸不只是位作家,還是個象徵:在其創作巔峰時期,象徵了香港的自主精神。他同時也是香港的大亨,一手創建了媒體王國,廁身於富商巨賈之間悠遊自若。

金庸笑眼亮起金錢的符號
金庸高明的事技巧,讓讀者欲罷不能;帶有古典中文風味的文字、輔以現代電影的畫面感、加上豐富的想像力,把中國歷史文化轉化為令人目不及瞬的浪漫奇情故事。他在創作期間又頗為多產,因此常被比擬為以《俠隱記》和歷史小說聞名的大仲馬,良有以也。而金庸的英文名字Louis,則是向另一位說故事的大師致敬:《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我初次接觸金庸作品,是好友宋淇(筆名林以亮)推介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倆曾同在香港中文大學編輯《譯叢》。金庸本人也從事過翻譯工作,並與一群文人共同創辦了香港翻譯學會。我初見查先生,則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地點就在北角《明報》大樓的豪華辦公室。我的恩師柳存仁教授是金庸的老友,曾在信中推薦我翻譯他的小說。查先生慨然同意由我全權自由翻譯他的作品,也大力支持我的翻譯計劃。接下來數年間,我們多次見面。尤值得一記的是一九九四年一月間,他受邀到澳洲參加「悉尼作家周」活動,由我擔任他的口譯和公關。我當時已經決定要翻譯《鹿鼎記》,在是次活動中,也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包括英譯《鹿鼎記》的一小部分(在澳洲國立大學的同事與好友白傑明Geremie Barmé的協助之下)、插圖、一篇介紹金庸生平與作品的長文,並由柳存仁師題字。我還記得有一晚在悉尼一家頂級海鮮餐廳,與查先生和他的新夫人共進晚餐,席間十分愉快。「悉尼作家周」有一場圓桌對談,已移居悉尼數年的武俠小說名家梁羽生也出席與會。華裔的悉尼副市長作東宴請查先生,在席間介紹貴賓的話十分風趣:「只要金庸一笑,就可以看見他眼中亮起金錢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