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網絡
2024-10-30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號
諾貝爾獎得主介紹(陳羿衡)

生理學或醫學獎

得獎者:(右起,下同)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及分子生物學家魯夫坎(Gary Ruvkun)

二人透過研究約一毫米長的「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它轉錄後於人體基因調控中的角色。此為具突破性的發現,亦揭示一種全新基因調控的生物學機制。小分子核糖核酸能夠使人體不同細胞互相協調,在體內傳送與接收信號,並且只啟動正確的基因組合。此發現既能避免人類因基因調控出錯而出現腫瘤或患上癌症、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可能,亦對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的發育至關重要。這項研究成果出自二人一九九三年於《細胞》科學期刊上發布的兩篇文章,當時並不獲科學界的關注。

物理學獎

得獎者:美國學者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者欣頓(Geoffrey E. Hinton)

被譽為「AI教父」的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受到物理學的啟發,以「磁鄰近效應」的概念為基礎,於一九八二年創造一種基於聯想記憶模型的人工神經網絡,現今通稱為「霍普菲爾德網絡(Hopfield network)」。「霍普菲爾德網絡」可以儲存、重建圖像,乃至數據中的其他資訊的結構模式。加拿大多科學家欣頓則在「霍普菲爾德網絡」的基礎上,發明一種可以自主在數據中找到特性的方法。二人的發現和發明,使機器學習與人工神經網絡成為可能。如今,人工神經網絡除了被用於推進各種物理主題的研究,如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學等外,亦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面部識別和語言翻譯。

化學獎

得獎者:江珀(John M. Jumper)、英國學者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及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貝克(David Baker)

三人分別在蛋白質設計和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作出重大貢獻與研究成果。美國學者貝克自二○○三年成功創造全新種類的蛋白質後,他所研發的「Rosetta」軟件,成為蛋白質設計領域的重要工具,如創造能夠結合藥物使用的蛋白質、模仿流感病毒表面的納米顆粒等功能,使它們可被用於藥物、疫苗、納米材料和微型傳感器等,替解決全球環境、健康及能源問題,提供新的可能。哈薩比斯和江珀,則於二○二○年開發出AI模型「AlphaFold2」,使科學家能夠於幾分鐘內預測所有已知蛋白質的結構,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抗生素耐藥性的機制,解決數十年來的科研難題;同時,「AlphaFold2」有助研究分解塑膠的天然酶,為推動環保與回收塑膠提供新的角度。是次獎項結果亦反映AI的重要性,已能應用於不同領域,成為科研或其他人類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和平獎 

得獎者:日本支援二戰原爆倖存者組織「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下稱日本被團協)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由廣島和長崎各縣的原子彈受害者、倖存者組成,為支援二戰「原水爆」後倖存者的組織。日本被團協全名中的「原水爆」意指原子彈和氫彈爆炸。(前者指二戰原爆;後者則指涉一九五四年日本捕魚船「第五福龍丸」船員,在太平洋比基尼環礁受美國氫彈試驗而被輻射污染的事件。)「日本被團協」長年倡導廢除核武,建立核禁忌環境。一方面透過向日本政府、聯合國、各國政府等的請願活動、參加國際會議,推動締結廢除核武的國際條約,同時,「日本被團協」通過受害者的親身證詞,協助世人了解核武造成的傷痛,在推動防止核戰和廢除核武方面有重要獨特地位。是次亦為諾貝爾基金會繼二○一七年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聯盟後,短期內再將此獎頒給與倡導廢除核武相關的組織。

經濟學獎

得獎者: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全球衝突研究教授魯賓遜(James Robinson)、MIT管理學院創業學講座教授約翰遜(Simon Johnson)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系最高榮譽教授阿傑姆奧盧(Daron Acemoglu)

三位得主透過對前殖民地國家的研究,指出國家之間的經濟與繁榮差異的成因,在於殖民時期採取的社會制度(societal institutions),幫助人們理解國家之間的繁榮差異。阿傑姆奧盧與魯賓遜先後於二○○六年與二○一二年合著《獨裁與民主政權的經濟起源》(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將國家制度劃分為廣納型(inclusive)制度與榨取型(extractive)制度,結合發展經濟學、經濟歷史學等跨學科研究,分析國家之間的繁榮差異。近年阿傑姆奧盧再與約翰遜發表新書《權力與進步: 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發表差劣的法治和制度只會榨取人民,不會產生經濟增長或進步等洞見,均有望為減少國家之間的巨大收入差異的挑戰,提供舒緩或解決的新角度。

(有關文學獎的評論可參本刊諾貝爾文學獎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