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5-10-2
二〇一五年十月號
杜月笙參與香港淪陷區抗日營救 (董存發)

  董存發訪問目前唯一健在的杜月笙兒子杜維善先生,講述一段歷史: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杜月笙與錢新之離開香港飛赴重慶。香港淪陷後,國民政府利用杜月笙的特殊勢力,動用飛機和輪船,營救困在香港的杜家親眷朋友和一些重要的抗日愛國人士。訪談中亦論及杜維善生母姚玉蘭事迹。——編者

 

前 言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共產黨、國民黨,以及各個愛國黨派團體,形成抗日統一戰線,積極營救被困淪陷區的抗日愛國志士和社會精英,被譽為抗戰以來規模最大、最成功的壯舉!

  二○一○年冬,在即將到來的省港知識精英大營救六十周年之際,中央電視台製作了五集《省港大營救》的文獻檔案紀錄片,詳細記述了周恩來親自指揮、廖承志具體實施的「知識精英省港秘密大撤退」行動(又稱為「香港秘密大撤退」),成功救出八百多名社會精英、國民黨高級將領家眷及國際友人,這些人中包括茅盾、鄒韜奮、何香凝、梁漱溟和國民黨軍官余漢謀的家眷。

  在抗日大後方重慶,國民政府借助「海上聞人」杜月笙的幫會組織和地方勢力,從香港淪陷區救助出大批困在那裏的抗日重要人物及其眷屬。

  作者與目前唯一健在的杜月笙兒子杜維善先生(以下簡稱杜先生)多次訪談,杜先生講述了那一段特殊的歷史,並提供了鮮為人知的其生母姚玉蘭的生平簡介,以及由恆社同人編輯的《杜月笙先生紀念集初集》,結合杜先生推薦的可信書籍,將這一歷史事件回溯如下。

 

杜月笙積極籌款 姚玉蘭參加義演

  關於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蘭,台灣和大陸的各種資料記載中,只有隻言片語。杜先生提供了姚玉蘭的生平簡介,說這是自稱為孟小冬的學生李猷,於一九八三年在台灣為姚玉蘭撰寫的簡歷:
  
  姚谷香,又名姚玉蘭,杜月笙夫人,一九○四年出生,父姚長海,母筱蘭英,皆以伶官世家著稱當時。六歲時,以娃娃生,登台歌唱,負神童之譽,後習譚派及汪派、劉派老生戲,九歲入蔣氏科班三年,進修各項國劇基本技藝。年十二隨母登台出演,與妹玉英經常互相反串演青衣、花旦、小生、老旦諸種角色,其名因以大盛。嘗與母妹合演《群英會》,母先後飾魯肅、曹操,妹先後飾周瑜、周倉,而玉蘭女士以華容道壓軸,殊膾炙人口,為梨園佳話。年二十四,歸於杜氏,遂輟演,然於救災、慈善等大規模義務戲。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隨杜氏撤至香港,一九四一年冬太平洋事變起,杜氏適先期赴重慶,姚玉蘭女士滯香港,排除萬難,不畏敵偽之脅迫,終間道經粵、桂等地以至重慶,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在滬曾演《出轅門斬子》、《斬黃袍》二劇,皆其傑作,一九四九年,南京淪陷,遂奉杜氏飛港暫居,一九五一年八月杜氏以病逝於香港。翌年十月姚玉蘭女士躬奉杜氏靈櫬歸依國土,後安葬於基隆市汐止,自是定居台北,在台有暇,輒參加勞軍及義演、公演。來台以後,於國劇學藝、研究與貢獻,及親自出演,以求發揚,又教育青年劇人劇藝之進步,使美好之中華文化,延續宣揚,厥攻甚鉅。

  杜維善先生認為,這是海峽兩岸最詳盡也是最準確的關於其生母姚玉蘭女士的介紹。

  杜月笙去世後,香港《工商日報》社論就抗日戰爭期間,杜月笙「以示其義不帝秦的忠貞氣質,久而益堅。故今日蓋棺論定,杜氏高風俠骨,大節無虧,即此一點,就無愧其為一代人雄了」。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杜月笙就在「上海反日救國會」 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成立了「上海抗日救國會」,擔任首位常務委員,為東北抗日將領馬占山的抗日義舉募捐籌款;同時為東三省的難民和長江水災籌集善款。其中,最著名的是舉辦「平劇義演」(那時的京劇稱之為平劇),在上海新世界劇場舉行「東北難民救濟遊藝會」,邀請戲曲界名伶名票,各種遊藝雜耍演員,義務演出,籌集救濟款。杜月笙太太姚玉蘭親自登台演出了《刀劈三關》和《轅門斬子》。隨後,杭州也舉行抗日愛國募捐義演,請杜月笙、張嘯林邀請上海名伶名票名流,以梅蘭芳的戲班子為主,姚玉蘭參與,趙培鑫、孫蘭亭、邵景甫、沈田莘助陣,社會名流實業家虞洽卿、王曉籟等,總計二百餘人,在杭州搭台義演十天。最後三天的壓軸戲《霸王別姬》,梅蘭芳、金少山聯袂出演。最後一天,杜月笙披掛上場,飾演黃天霸,張嘯林扮演竇爾敦。杜月笙唱了一半,最後由梅蘭芳代他收尾。演出異常成功,募集的款項,超過了預期數目,賑濟難民,支援抗日前線。

  姚玉蘭的住所辣斐坊十六號(今復興東路復興坊),從一九三二到一九三七年期間,就是杜月笙積極聯絡、籌款和支持抗日的據點。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的領導下,堅決抵抗日本侵略。在戰前一天,一月二十七日上午,杜月笙與上海市商會會長王曉籟一行,代表上海抗日救國會和工商界人士,到蔡廷鍇的司令部勞軍慰問,明確表示:籌餉和購辦冬衣等事宜,一定盡力而為,絕不推諉!

  日本特務機關威脅利誘,試圖挽留並拉攏杜月笙,派了多名軍政要人多次造訪杜府。曾經做過張作霖顧問、身居日本關東軍要位的板西利八郎,一連拜訪杜月笙多次,威脅利誘,試圖拉杜月笙下水,未果。後來改為土肥原賢二繼續造訪杜月笙,強勢壓杜月笙屈服,在登門辣斐坊的杜府時放言稱:「如果杜先生不肯為皇軍效力,我們要列舉你對皇軍的敵意行為,然後施以膺懲。」果然,第二天,在辣斐坊十六號上空,一架繪有大紅色膏藥標誌的戰機,在杜府上空盤旋,耀武揚威。杜月笙猜測,這肯定是土肥原在進行武力威脅。杜月笙立即讓姚玉蘭帶着家人,從辣斐坊搬到邁爾西愛路的十八樓七○六公寓(今上海錦江飯店中樓)。以後,姚玉蘭一家住在十八樓公寓,直到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

  「七七」事變後一個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杜月笙就以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的名義,在交通部電台作了廣播演講:《請同胞們各以實力來援助政府》。

  就在這前後,孟小冬與章遏雲恰好在上海,與姚玉蘭一起住在辣斐坊。孟小冬與姚玉蘭,自兒時結拜為金蘭姐妹,一直感情很好。「八一三」淞滬抗戰,杜月笙、姚玉蘭投入到抗日活動組織中,受到他們的愛國熱情感召,孟小冬、章遏雲一起走上街頭,參加杜月笙發起的徵募救國捐款和金銀品的活動中,孟小冬和章遏雲還捐獻出自己的首飾和現金,為淞滬前線的抗日軍隊奉獻自己的力量。孟小冬回到北平後,繼續參加抗日義演募捐活動。十二月二日,與其他愛國藝人在新新戲院義演,孟小冬、郝壽臣合演壓軸戲《法門寺》。北平淪陷後,孟小冬與其他愛國藝術家一樣,堅決不為日本人和偽政權演出服務。

  上海淪陷後,日本人不會放棄對杜月笙的繼續威脅利誘,布置了密探特務在杜府周圍和杜月笙經常出入的地方,包括十八樓姚玉蘭居住的公寓。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晚,杜月笙與往常一樣,驅車回到邁爾西愛路十八樓 公寓,在躲過跟蹤後,汽車拐到法租界碼頭,杜月笙與宋子文、俞鴻鈞、錢新之、胡筆江等要員在法國郵輪上匯合,駛向香港。不久,姚玉蘭和長子杜維藩,在香港與杜月笙團聚。

  在香港,杜月笙繼續抗日賑災的工作,擔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港澳救濟區特派委員,幫助來港避難的政界名流、社會賢達、文化大家。在香港淪陷後,盡力幫助旅港要人回歸抗日大後方。

 

杜月笙從黑白兩道出手營救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杜月笙與錢新之離開香港飛赴重慶。香港淪陷後,國民政府利用杜月笙的特殊勢力,動用飛機和輪船,營救困在香港的杜家親眷朋友和一些重要的抗日愛國人士。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天,即十二月八日,戴笠與杜月笙共同擬定了一個飛機營救的計劃。利用香港的啟德機場還沒有陷落的機會,從重慶派出飛機,接出困在香港的國民黨要人,包括陶希聖、李濟琛等,但是杜月笙明確提出,接出名單中不包括杜家的任何一個人。九日晚,專機飛回重慶,但是,名單中的大人物一個也沒有接到,顯然,情況異常危急。

  隨後,杜月笙在戴笠的支持下,實施了一項瘋狂而大膽的計劃。杜月笙通過他的老朋友日本通徐采丞,向上海日本特務「梅」機關提出,把困在香港的杜月笙的朋友接回上海。鑑於戰時香港物資匱乏,特別是極度的米荒,日本佔領軍也有意疏散在港人口;同時,日本駐滬的一些高層軍官,特別是特務機關,對杜月笙仍然心懷希冀。所以,在徐采丞的穿針引線下,日本駐滬陸軍部長川本居然同意了這個計劃,試圖以此進一步拉攏杜月笙。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徐采丞搭乘專機到達香港,在九龍杜家住所,邀集重要人員和親朋好友提前準備。八日,徐采丞包租的一艘輪船抵達香港,顏惠慶、陳友仁、唐壽民等名流,杜家親友、蘇浙同鄉等總計三百人,終於平安抵達上海法租界。但是,在這一批被救人員中,杜維藩、姚玉蘭不在其中,姚玉蘭仍然坐鎮在香港九龍的杜公館。

  杜月笙身在重慶,遙控指揮着香港打通陸路和海路通道。陸路是香港經深圳抵達廣東,沿東江過韶關,取道湖南抵達重慶;海路是循海道至廣州灣登陸,轉至廣西柳州、桂林,抵達重慶。

  杜月笙黑白兩道同時出手:一方面,杜月笙利用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的力量,為陸路海路逃難的人員沿途提供各種支援。第七救濟區特派員是陳志皋和第九救濟區特派員林嘯谷,都是杜月笙的門生,他們負責沿途回歸的難民賑濟和特別人員的幫助。同時,杜月笙利用他在幫會、恆社和蘇浙行動委員會的各種關係,從香港到重慶的關卡路站,沿途數千里路上的幫會頭目、綠林好漢和地方豪紳,都被杜月笙動員起來,不擇手段,疏通一切關節,打通香港淪陷區人員撤退內地的通道。

  就是在這樣一條從香港通往大陸內地的艱辛旅途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歷險記。首先是杜月笙的門徒陸增福率先冒險嘗試,通過深圳轉韶關的通道,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到達惠陽,走通這條通道。第二隊人馬是杜府的兩個心腹要人顧嘉棠和芮慶榮,沿途一路斡旋,鞏固了通道,順利到達內地。其後,杜家親眷和達官好友,結隊而行,陸續返回內地。據胡敍五回憶,最為艱辛的是上海著名實業家金廷蓀(其四子金元吉後來娶了杜月笙與姚玉蘭的女兒杜美霞),也是杜月笙的親家,在上海淪陷後,在杜月笙的再三邀請下,金先生於一九四○年十一月最終到達香港,不幸的是半個月後香港即告淪陷,金先生與在九龍的杜家失去聯繫。金莛蓀在得知陸路通道打通後,隻身一人,以難民的身份轉往內地,一路長途跋涉,終於到達河源賑濟接待站,領取了五十大元後,繼續向浙西方向走去。而通過這條通道回到大陸的人員中,最不幸的是賑災委員會委員湯斐予老先生,湯老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投票人之一、段祺瑞執政時期代替國會的「善後會議」副議長,當時,湯老先生已年逾六十,在輾轉途中,歷盡千辛跋涉,抵達重慶後兩周,溘然長逝。在這些歷盡千辛萬苦的成功撤離淪陷區的隊伍中,有陶希聖、陳策、姚玉蘭、杜維藩、胡敍五。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當年從省港秘密大撤退中成功脫險的茅盾先生,把這一段歷險寫了二十三萬字的《脫險雜記》,何香凝在《回粵途中感懷》中寫道:

水盡糧空渡海豐,敢將勇氣抗時窮。時窮見節吾儕責,即死還留後世風。
  
附注:

  一、本文主要根據杜維善先生的回憶,包括他提供的第一手資料:

(一)《姚玉蘭簡介》, 李猷, 台灣,一九八三。

(二)《杜月笙先生紀念集初集》(其中的章節:俞鴻鈞「憶杜月笙先生」; 胡敍五「追思月公往事」; 吳開先「抗戰期中我所見到的杜先生」),恆社同仁編輯印製,一九五二。

  二、杜維善先生推薦的重要參考資料:

(一)《杜月笙傳》全五冊,章君谷著,陸京士校訂,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台灣),二○○八。(據杜維善先生介紹,章在寫作時專門訪問了姚玉蘭,全書最後由杜月笙的門生陸京士審定。)

(二)《上海大亨杜月笙》胡敍五著,蔡登山編,秀威咨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 二○一三。(胡敍五是杜月笙的文字秘書,與杜同赴香港。)

  三、其他參考資料:

「香港秘密大營救」,參見《省港大營救》五集文獻紀錄片(中央電視台),二○一○。

 

(作者是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人員、(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中國改革》雜誌社記者編輯,現為加拿大溫哥華社區學院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