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海上第一聞人、舊上海灘皇帝杜月笙,在香港撒手人寰,距離他六十四歲生日還不到二十四小時。他臨終前留下兩句耐人尋味的話:「大家有希望!」「死後不葬在香港,落葬在高橋。」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杜月笙的靈柩運抵台灣,次日,安厝在台北縣汐止鎮。
自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七日離開上海,暫居香港。這期間,台灣的國民政府和大陸的新政權,都頻頻向他招手呼喚。去台灣,還是回上海?在台灣,他已經安置了一所大房子,一些家人已經在台灣暫居;同樣,上海則是他的發家寶地,幾乎一生積蓄的所有財產都在那裏,他的一些親屬也在那裏。相比之下,香港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驛站而已,最沒有值得留戀之處;但是,最後他既沒有重歸台灣國民政府,也沒有選擇北京新政權,他病逝香港、浮厝台灣、魂歸高橋,箇中緣由,撲朔迷離。
然而,經過杜月笙目前唯一健在的公子、杜維善先生合情合理的分析,剝繭抽絲,一語道出緣由!本文基於杜維善先生的多次訪談,結合杜先生推薦的可信的有關書籍、文章整理而成。
「夜壺」之說,不去台灣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從杜月笙離開上海之前,到他病逝香港之後,一刻也沒有停止拉他去台灣的動作;然而,杜月笙心裏非常清楚,國民政府一直是在利用他。有用時,則請上廳堂,用後,即棄之如敝屣,甚至過河拆橋。就像花甲之年的杜月笙自己說的那樣:「他們是把我當夜壺,用過之後,就要火速藏到底下去。」
杜月笙一生中,最光彩、爭議最少的就是抗戰時期,堅持民族大義的立場和行動;然而,他拋家捨業,甚至搭上老命,換來的卻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打倒惡勢力!打倒杜月笙」的當頭一棒。蔣經國的上海打老虎,關押了杜家三公子。上海經濟管制的失敗,杜月笙成了替罪羊。在保密局呈送給蔣介石的密電中,認為上海「經濟管制」失敗,導致蔣經國下台的主要原因是:杜月笙對逮捕杜維屏的「極度不滿」而「將所能控制之工廠,均以原料缺乏為辭,逐漸停止開工,並促成黑市交易,搶購風潮,藉以報復。」 (胡五著《杜月笙拒絕赴台定居內幕》,收於《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二○一三)
國民政府大勢已去,蔣介石親自召見杜月笙,希望利用他的威望,組織「上海各界自救救國聯合會」,授意杜月笙積極籌款,盡最大努力保衛上海(徐鑄成著《杜月笙正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 九 )。一九四九年三月下旬,蔣介石在南京再次召見杜月笙,對他說:「必要時攜家小去台灣,協助黨國共圖復興大業。」三月二十三日南京解放,上海岌岌可危。當時退居在奉化溪口老家的蔣介石仍念念不忘杜月笙,電令上海市長吳國楨、警察局長毛森等,力勸杜月笙去台。不料,此時杜月笙已經悄悄搭上輪船,於四月二十七日轉赴香港。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作者是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人員、(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中國改革》雜誌社記者編輯,現為加拿大溫哥華社區學院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