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7-4-28
二〇一七年五月號
「中蘇華南墾殖協定」與一位軍人之死 (王曉林)

我的姨父吳子玉是一九四五年加入解放軍的老革命,他沒有戰死沙場,卻在二十三年後風華正茂的壯年慘死在遠離家鄉的海南島大林莽,至今連屍骨都找不到。姨父的死是我家永遠的痛,也是文革中千千萬萬個家庭悲劇中的一個。
姨父參加革命時年僅十四歲。一九四九年四月,他參加了解放軍渡江戰役,並因此獲得渡江勝利獎章,一九五五年在北京總參兵役局服役,被授予大尉軍銜。一九五八年因為新中國缺糧,他和一批青年軍官毅然離開安定舒適的北京總參大院,急赴黑龍江墾荒戍邊。時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將軍在剛剛建成的北京火車站親手將這些三十出頭、拖家帶口的年輕人送上開往北大荒的火車。姨父和小姨帶着我四歲的表弟來到零下四十度、渺無人煙的完達山南麓,在虎林安營紮寨。他們住帳篷,吃草籽,歷盡艱辛開墾出萬畝良田,很快就為國家建立起堅實的糧食基地。
是時,新中國的「老大哥」蘇聯,與「全世界人民的敵人」美國的軍備競賽正烈火烹油般不可開交,老大哥的軍工業和重工業都急需大量的橡膠。這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可是偌大一個蘇維埃共和國卻沒有適合種植它的土地,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國對華沙條約組織各國是絕對禁運此物的。「大哥」的戰略眼光自然而然地盯上了剛剛建國的「小弟」—中國。早在斯大林還在世時期,蘇聯政府就決定貸款一億盧布給中國政府搞橡膠墾殖,兩國在斯大林時代後期,也就是新政權建立之初就簽訂了合作經營華南橡膠墾殖的協定。根據協定,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必須以毀掉大片水田、荔枝林、香蕉林、椰林、原始森林為代價,大規模、強行推廣種植橡膠。此協定深得斯大林之心,他甚至將中蘇共同發展橡膠業與志願軍赴朝參戰相提並論,高度讚揚中國人民對蘇聯人民的巨大支援。

(如欲閱讀全文,可到「網上商店」購買下載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印刷本。)

(作者為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志願者、民間顧準探索者。著有《顧準和他的時代》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