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9-3-29
二〇一九年四月號
無綫的老闆(劉天賜)

人說:「無乃是大家庭」,這是當年團結人心的話罷了。

大家庭便要有一位「大家長」,早年,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在社會上德高望重。他自身是利家的長者,其兄為利銘澤;其父是利希慎,雖然賣鴉片煙,但是當年是「公煙」,香港政府發牌的,後來在中環九如坊附近被殺手槍殺了,但仍是香港一家「望族」。

依我看,利家子孫都不是靠父蔭發達的,利孝和先生本身是領牌大狀司,必定是讀書考試得來的。我見其夫人陸雁群女士,也是書香世代,很講究衣著、儀態、禮貌。有一次到她家吃晚飯,見到這所獨立房子有條上二樓的大彎梯,梯旁全幅牆上由畫家繪上香港景色大畫。不知後來售出「天價樓」後,有沒有被新業主唾棄。

飯廳亦陳列許多「古玩」,利太太對古董頗有心得,想是真貨。利家舊宅在灣仔,廳很大,通爽,農曆新年陳總率「百官」拜年去,見那裏的陳設古色古香。

利孝和先生喜歡穿長衫,如何東等人,做買辦、講番文、讀番書,但鍾情中國俗例。記得一次,「六一八」雨災,無辦了籌款義演、義唱綜藝節目。我並不是職員,但連忙回廠幫忙,被派往總台門口小檔口收善款。利先生穿了長衫也在場,他不動聲色,在捐款處放下了若干紙幣。那晚太多人出出入入了,小巴、的士義載乘客上廣播道五台山,捐款者多為下層低收入的巿民。有小販收市,把所有「碎錢」捐贈,弄得滿屋腥味,但我等視之為「人情味」。亦有下班的婦女,可能是「職業女人」,把「肉金」捐出來,真有濃厚人情味。

利先生捐了錢,不記名,小職員們不知道他的身份,只道一位「長衫佬無名氏」捐贈。做善事不要人知才真善也。這情況之感人,令到我們年輕人上了一課。

其實人人都言「獅子山精神」,究竟具體是什麼?那便是港人自己幫自己,努力爭取我們社會的公義、公平、公道也。殖民地社會生存之道,在於自求多福!

利孝和先生過世之後,邵逸夫先生上場。邵先生祖上寧波人,長兄邵醉翁先生在上海創立「天一公司」,拍電影,兼外銷電影到東南亞各地,故邵逸夫先生亦拍過電影,放映過片。邵逸夫先生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六先生」。他為人很平易近人,好說笑話(有傳,某次坐在貴夫人旁,講英語性笑話,引得該夫人笑個不停呢)。

邵逸夫先生九十九歲時,步伐不太康健,仍不坐輪椅,由秘書小姐攙扶他。一次自遠處見到我,互相打招呼,秘書問:「記得這位先生嗎?」邵先生道:「TC呀!」他一向叫我英文縮寫TC的。證明那時,邵先生腦袋十分清醒。

無論誰請客,或他請客(逢二,請官員;逢四,請商人),邵先生在晚上十時半一定先行告退回府──練氣功。腦袋清醒,真因有「氣功護體」嗎?

某次,他教我太太練氣功,說道:「氣功只不還是丹田呼吸?」每夜臨睡前呼吸,早起又呼吸,便是養生之道。他習慣早晨五六時起床,練一會氣功,接吃早餐。邵先生日常的食譜很簡單,早餐小量營養飯品;午飯,一個人吃,有一塊魚,鮮蒸,一碟小蔬菜、兩三塊小肉片。最緊要有新鮮湯水一碗,他便在清水灣家廚一張小桌上用餐。晚上應酬不多吃、少許紅白酒而已。吃得清淡,有益腸胃。

中飯後小睡,回辦公室試片間看戲。一天中西片看三至五齣。傍晚到方逸華小姐辦公室接放工。

邵老闆請吃飯別具特色

邵先生請員工吃晚飯有特色,通常先在廳上閒談,然後就位。菜式不多,自助形式,但一定要食他供應的麵。據說,他在鑽石山某打麵廠訂做,麵質嫩,卻有「咬口」,湯放、熱炒皆妙。因從來買不到,單吃麵也令人滿足了。

邵先生原來是國際大投資家,美國某百貨有他投資,荷里活大片也有他資金。因而,他可以借到很多未上演的名片給客人看。其別墅地庫乃一所小戲院,可容納幾十位客人,放映完畢,上一樓用半島酒店送來的自助餐,量必多、款式也好。不過方小姐節儉成性,餐後餘物太多,定呼邵氏宿舍員工前來「清手尾」。

女人一定喜歡大型廚房,方小姐花百萬元在別墅二樓設置大型西式廚房,又添加了大量名貴廚具。不知在此烹飪多少次,但和我開會則數次了。

方小姐為人「一流朋友、九流上司」,不好做下屬。做朋友,她則實在過分客氣了。一次,我開車載她往市區,路經牛池灣大斜路,超速被截,吃了一張「牛肉乾」(罰款二百元),她竟即時付款給我以補償所失。

我辭職移民加拿大,方小姐與邵先生乘勞斯萊斯到舍下接送至大酒店意大利餐廳送別,如此濃情厚意,不能跳槽往友台了。

可是,方小姐亦受過很多非議,因太吝嗇了(但她的自謙和低調則是我最欣賞的)。偌大公司以小女人思維怎去策劃?怎行政?我想是「中國式思維」幫不了忙吧。其實有時將事情下放,交給信得過的人,乃是好事。

自從賣了主要股份後,已經很少接觸台裏高層、老闆了。記下的,只有利孝和伉儷、邵逸夫先生和方逸華小姐。

(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