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9-4-28
二〇一九年五月號
限古令與古裝劇(劉天賜)

據媒體報道,中國廣電總局去年開始禁播「宮鬥劇」後,近日又公布最新的「限古令」。消息稱,中國當局欲讓古裝劇消失,公布即日起至六月,包括武俠、玄幻、歷史、神話、穿越、傳記、宮鬥等背景在內,所有古裝題材的網劇、電視劇、網路大電影都不允許播出,估計受影響的古裝劇超過幾十部以上。

有傳聞指,中國廣電總局推出此次新的「限古令」,是上次禁「宮鬥劇」成效不彰,故推出新一輪的打擊。這是全世界罕有的禁放、禁拍某種影視劇集的國家行政措施。就此機緣,我回顧一下香港電視劇集中「古裝劇(包括民初劇)」的一些歷史。

無電視最初拍長篇民初劇《夢斷情天》(一九六八年十二月起播),原來逢周四晚上半小時一集,後改為周一至四,十五分鐘一集(連續),證明收得才加了時。這是兼具倫理和婦女喜愛性質的劇類。

另一單元劇《民間傳奇》也是古裝劇,選中國古代民聞故事、演義、公案、神話改編,一九七四年末始播。初播的是由梁天編導,鄭少秋、汪明荃主演的《三司會審玉堂春》。

大家也許不知道,古裝劇(包括民初劇)所需的物料資源是很巨大的。一切服裝(按照朝代不同),都需要很豐富藏量的服裝間收納、專業人才作管理。而布景、道具、陳設更要具規模的倉庫配合。一切都是人力、物力、財力。

服裝一項,請專人設計,並且有專家替演員穿戴。其中頭上戴假髮、戴裝飾更要人幫忙。演員多是不懂穿古裝的,時裝則在各方面皆容易得多了。

內地古裝劇拍製更認真講究

內地拍古裝劇的確認真講究得多。好比漢唐盛世,宮殿、大戶、農家,以至市集、食肆、客棧等公共空間,都力依古書記載而設計。人物角色的服飾亦有歷史根據。至於古裝劇所用語言,大部分都需合乎其身份、場合、事態,令人聽後如身歷其境。

而香港觀眾對這些的要求則普遍不高,反而要緊的是看到所喜愛的演員的演出。

內地拍古裝劇,會安排歷史學者給予故事時代情境的意見,陳設、布景、道具都接近真實。重要是,當時的「稱呼」、「禮儀」,考究清楚;「態度」、「尊卑名份」等都有根據。譬如春秋、戰國、秦、漢的見面禮儀、尊卑,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等都有所區別。不細看,不知「禮」,香港人很多只重情節上的細節,卻忽略了其他景況下的細節。

我們可以從畫面中獲取知識,這其實是社會教育。不想多學的,也可從中感受到氣氛,這是港劇所鮮能給予的教導。歸根究柢,香港市場細,老闆又要賺到盡,自然不重視也不願花錢於考據。

說到「宮內明爭暗鬥」,真是實情,正史、野史皆有記載,只不過戲劇中誇大了很多倍而已。這令到戲劇衝突彰顯,追看性加重,有利增強收視率及收益。可是,宮內的明爭暗鬥,奸詐詭計,也不是「收視必殺技」,多看了必定討厭。然而,內地管理當局並不是「自由市場」管理規律,待觀眾看厭了,自然不顧而去。他們實行的乃「主導主義」,不由市場主導,由管理人思想主導。

現世的經驗,管理人主導往往「保守」,並不有突破的衝動,使到破舊立新的精神窒息。

主題方面,古裝劇多是以古喻今的。或者是援古刺今。刺字一出,便有「攻擊性」了,不能忍受「刺到肉便覺痛」的,當然不允許「諷刺」呀!一枝筆能殺人無形,何況一句對白、一幕戲、一套劇呢?

因此,不少古裝劇流於描繪風花雪月、才子佳人或者公侯將相的故事,不呈現現實主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視劇進入連續性中編劇年代,主要依靠戲劇衝突、刻劃人物性格吸引觀眾,情節必須有濃厚的懸念和急劇的合理變化,穿上古裝,便有「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故此,武俠動作成為古裝片的主流。其中,可描寫:奇異的功夫、內功、輕功、動作場面,武器、拳腳、奇異怪談(如《六指琴魔》)都搞到「真的一樣」。其餘亦有神怪、魔法、神秘力量出現,如亞洲電視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等,也是「古裝才能真實」的事例。

亦有「穿越時空」的,古今交錯的時空製造衝突。大家都知道,人心本甚好奇,科技發達社會,還有很多現象無法解釋,神秘、超自然力量及引申成的現代之魔幻故事仍然大受歡迎。好比《哈利波特》七本小說及系列電影、中國湘西趕屍奇談,以至今天仍有人相信的「種生基」、「養鬼仔」等都是魔幻題材,都可以借古裝劇復活。

如果在民智不平均的地區,有些人真會相信,加上神棍、老千們亂吹,自然大發迷信財!這是值得憂慮的事。香港號稱現代大都會,雖然已有不錯的的民智水平,可是仍然有很多人「迷信」各種不能解釋的現象,信有「鬼神仙妖魔怪精靈」,這些以古裝包裝的「入屋」媒介,是有責任自律的。

(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