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9-6-29
二〇一九年七月號
武俠劇改編要旨(劉天賜)

武俠連續劇之吸引,首先在於個「奇」字!

奇,才可以在武俠世界中「存在」。例如輕功、內功等等想像之奇功,便只有在武俠世界內存在,現實世界難以學到、實現。而武俠世界發生的江湖事,亦相當「奇」,且多「巧合」,但又要合情理,方可成立。否則,便成了另一種「神怪小說」。這另有一種道理和邏輯了。

奇,便是令觀眾產生「好奇感」之妙方,對於武俠劇的角色,尤其主角的遭遇尤關重要。令觀眾感覺到稀奇,遂產生了「追看」的心理。

我們改編武俠劇時,要「捉緊」原作者的人物性格描寫,並安排人物遭遇事件,令到觀眾被原作者及影視改編者「牽鼻子走」,不能不追看。這條金科玉律,百試百靈,香港的編劇們,應早已學滿師,完全掌握了「吊胃口」的法門。 

連續劇之吸引,重在人物性格的設置。主角的性格「奇」之外,並要突出、極端。例如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設置的郭靖、黃蓉,世間的確有這種性格的人物,可是,郭靖率直得令人發笑,資質也愚笨得可愛。這樣的人物,本來不是練就「高強武功」的料子,然而,可以寫成一位遭遇奇跡的人物,又合乎他的性格,情節便產生了。這種人物遇上了這種「大氣候」(處境、情境),則是衝突,則是戲了!

金庸武俠小說中,每位英雄大俠,以至大魔頭,都有獨特而極端的性格,一放在江湖中的「大氣候」便有奇事,便能吸引。這是他的武狹小說暢銷的主因,不可隨便改動。

有謂金庸人物性格設置不可妄改?

然而,因資金短缺,很多「場面」(處境)難於實現(不計國內市場大,投資巨大,如海中巨船、雪野荒島、山崖絕嶺等等都可以找到實境拍攝)。但是,人物、劇情還該在首位。

「兒童演出」印證大俠成長

此外,改編武俠原著有很多商業上的顧忌,例如「兒童演出」。原著故事,很多從描寫大俠上一代的恩怨說起,故乃有大俠的兒童期、少年期情節需處理。投資者及發行宣傳者,每每以為兒童演戲不賣得,觀眾只喜愛看的是主角的戲份。況且,並非每一位兒童演員都受歡迎、識演戲的。這話也不是全錯。可是,原作者寫大俠兒童期、少年期必有原因:當中大俠之成長過程與奇遇很重要。

二○一九年版《倚天屠龍記》便以約十集的長度寫主角張無忌父母、義父金毛獅王及張無忌童年的遭遇,找對了人選,故事編得好,便吸引。狠狠的打了「反兒童演出」的一巴掌!

拍武俠片另一重要「殺食」環節,乃是武術動作。香港影視有幾十年動作傳統:吊「威也」(鋼絲)、跳彈床、小爆炸等,皆香港動作人員的拿手本領。而且,當「動作導演」(武術指導),事事需親力親為:分鏡頭、拍攝、教導演員、指導替身以至剪接。導演只是一旁觀看而已。一套武俠動作影視作品,動作導演令到全劇生色不少。香港的動作導演實在重要,他們把原著的動作化成影像,增強了視覺上的效果,更令到人物性格從武功中顯露出來,乃動作片的幕後功臣也。西方動作片也雇用香港動作導演的,成績很好!

整體劇本改編,最聰明的做法,乃是「忠於原著」。尤其改編金庸武俠小說,他已經運用濃厚的戲劇元素寫故事了。首先,是「人物性格發展故事」。設置好的人物與人物之間,性格、環境上產生矛盾,互動中便見劇情。將人物放置在巧妙的情境之中,情境令到人物產生戲劇反應。

其次「文戲」要詳細。所謂文戲,是感情交流的戲。如今,倫理觀少人講,都說「愛情戲」了。

不過,確需多寫言情的戲。何解?須知道無論是國內、香港、海外,無論是電視台播出、網劇廣播,主要觀眾群仍然是家庭婦女為主。這群體屬「感性」,喜看言情多於動作。男女主角必然要選「靚仔」及「靚女」,令到她們眼睛一亮。主角的衣著配飾皆須花工本,布景也須華麗,外景包括外搭景要宏大。現在的觀眾,養成了看華麗的內容,苦情、爛衫、假道具(如木刀)是不能忍受的。

而男女主角談情的戲,要「現代化」。「現代化」便是講究所在的情境。通俗一些,在沙灘漫步,在風雪中躲在油紙傘下,山洞起了一篝火取暖,這些都是「浪漫」,編劇要用心設計的呀!至於談情說愛的情話,愚見以為不宜創作!因為,大部分原作者設計的情話都是符合人物身份,有尊卑、等級之分,視乎當時事態而定。古人男女有別、防犯甚嚴,很多時靠曲筆,委婉地流露男女相悅之情。不是世事洞明的朋友,未必可以寫得比原作者巧妙。

有武俠小說作家表示:編寫武俠小說、劇本,要熟中史,要熟中國歷朝文化史、官制,包括宮廷與民間說話、行為、思想方式。對武俠之江湖有相當認識,更何況對中國武術、醫術、棋藝、書法等等都要有基本的知識,正是一位通天曉、百科全書式人物,更要懂聯想及有幻想力。我們香港編劇須努力呀!

(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