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約了葉頌文下午二時,我早了十分鐘到,心想即使他午飯未回,也會有員工開門給我吧。豈料大門打開,嚇了我一跳:開放辦公室有一張長枱,葉頌文坐在主席位,其他同事分坐兩側,他們不是開會,是在吃午飯—不是外賣,長枱的正中間有碟有煲,家常小菜。
「你的招聘條件,是否一定要有廚藝?」我們到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CIC-ZCP,下稱「零碳天地」)做訪問,沿路閒談時,我這樣問。
「也不是。」葉頌文笑說:「我們輪席每人負責一餐飯,即使不懂廚藝,總會有方法的。」
葉頌文的辦公室,除了側面一整幅大窗來採光慳電的環保元素,還會在生活上跟員工一起實踐他的理念。
零碳天地的興建與翻新
我們坐在零碳天地一個偌大的涼亭。
位於九龍灣的城市綠洲「零碳天地」,是葉頌文參與度最高的一個計劃,二○一一年任職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上司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二○一八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投標接到的翻新工程,可以說,這座零碳天地,一磚一瓦都有他的心思。
「零碳建築是超越了環保建築。這概念在香港很新的。」葉頌文介紹。所謂零碳建築,是一個每年淨能耗為零或淨碳排放量為零的建築,比起環保,標準更嚴謹。在興建的時候難度很高,困難很多。
「看看這些大樹。」葉頌文向Mega Box的方向一指,那裏有七八棵生長茂密的大樹,早已扎根在此:「這些大樹令我們無法設置坑渠疏通雨水,但我們必須保留它們。最後我花了一年時間,才想出利用石卵擋住雨水再設雨水管這個辦法。」接着,葉頌文指着零碳天地唯一一座建築物,那兒屋頂傾斜成梯形,天台有環保建築一定有的「太陽能板」:「這個公園的正中央地下,有一條三十米闊的雨水通道,上面是不可以有任何建築的。於是我們只能把這幢主建築物向後移。如果向前,就會被Mega Box擋了陽光。」葉頌文說得輕描淡寫,但誰都知道解決問題並不容易。
這個項目的開始,是一個社區參與工作坊。工作坊找來周圍的鄰居、物管、區議員等,問他們兩條問題:一、業界如何看待一個零碳建築?二、這個環境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建築。經過工作坊的詳細討論,得出一些基本的想法。「這裏剛好被重要的建築物包圍,這邊有地鐵站、那邊大型商場Mega Box,還有工廠、商廈,所以四面八方都應該有入口。他們想要一個城市綠洲,不應有圍牆,草地可以讓人坐的,要有一個園區,一個跑步徑。這些都是在工作坊中得出的答案。」
由於經過充分諮詢,零碳天地建成後好評不絕,意料之外的受歡迎,二○一二年落成之後越來越多人享用,也舉辦了許多活動,漸漸越出負荷,設施部分已經耗損,也有些裝備顯得不足夠,所以二○一七年決定翻新。我和葉頌文置身的涼亭,就是翻新後的新建築。涼亭內有個小食亭,葉頌文買了一杯咖啡,我們在露天茶座,探究零碳天地的新與舊。
「這是空氣淨化太陽能板。」葉頌文指着涼亭的頂部,我們外行人看來,那是一層有色玻璃而已。「它可以吸收太陽能,做到空氣淨化,因為污染物如PM2.5,會被打散。」接着,他指向地板:「地板也是新的,用竹做,之前是用木做的,竹比木環保,做一點處理之後,更耐用。但舊的木我們也沒有浪費,做了一些椅子,在園區各處供人休息。」
公園正中央下方的三十米闊雨水通道,竟然也被葉頌文看上,製作成地下雨水製冷裝置。「因為人越來越多,原本供冷不足夠,我們在想如何用環保的方法加大冷氣供應,於是就想到地下的雨水。地下雨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溫度都較穩定,可以抽一些雨水上來,用溫差做熱能轉換,推動製冷機。夏天可以供冷,冬天可以供熱,是再生能源的方法。」
「零碳天地的新標誌,也是我設計的。」葉頌文說起來時,不無自豪。現在的葉頌文,是一間環保建築師事務所的創辦人、二○一六年香港傑出青年、香港建築中心主席,擔任了許多公職、校董,又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客座助理教授,嘗着甜美果實的時候,要他在這個涼亭內回看自己環保建築成功路,他說了四個字:「絕不平坦。」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他的故事是倔強和堅持。
只能做工程師
葉頌文小時候已經喜歡畫畫,受到當裝修和室內設計的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希望從事設計的工作,後來發現,建築是一門更有意義的設計,在高中的時候已經鎖定要入讀大學建築系。「當時讀理科,會考沒修讀美術,由於知道美術對於讀建築十分重要,於是在中六那一年自修會考美術,找了初中時的美術老師盧玉瑩在課餘時間教導我。」盧玉瑩是有名的攝影師,葉頌文得到她的啟蒙,奠定了良好的美術根底。這次會考美術,葉頌文成績不錯,考獲一個B級。可是整體成績並未能讓他如願入讀香港大學建築系。
當年的大學聯合招生(JUPAS)採取中央派位,葉頌文被派了去自己的第五志願,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我考不到建築系,相信是因為英文成績不理想;但理科成績好,所以土木工程系收了我。」入讀之後,他主修了環保工程—這時候,對於建築師這個兒時夢想,彷彿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小時候家境貧窮,不認為自己能夠做到專業人士,所以入到港大,將來能夠做工程師,已經很難得了,也不想奢求要入讀建築系。那時候很自然地以順利畢業為目標。」
口說如此,但對建築的興趣,都展現在行動之上。「入到大學後,住了宿舍聖約翰學院(St.John's College),這裏的宿生關係特別親切,我也認識了一些讀建築的同學,高年級的、同級的。他們的畢業論文需要找助手幫忙砌模型和畫圖,我就自告奮勇,享受過程。」另一方面,他有空就會到圖書館,借閱一些關於建築和建築師如貝聿銘等的錄影帶,就是因為興趣二字而已。
興趣歸興趣,既然工程師之路已經踏了一步,就只好繼續走下去。「也根本沒有選擇,跟所有畢業生一樣,畢業後要償還學生貸款,哪有空去想別的事?」但有大志有夢想的人,又豈會甘心?做見習工程師的第三年,葉頌文已經開始感到重複,開始去想自己是否適合繼續這樣下去。「難道往後二十年都做同一件事?」二○○一年,還了所有錢,也完成了見習工程的三年訓練計劃,葉頌文就任性的決定:「我好想做建築師,會再報香港大學建築系課程。」
龍炳頤教授的當頭棒喝
他毅然辭去工作,而他的公司是需要三個月離職通知的,九月入學,六月要遞信辭職了,但七月才面試,所以要面對風險,如果學校不取錄,那就等於自我申請成為「雙失青年」。葉頌文滿以為破斧沉舟就會迎來好結果,但上天愛作弄有心人,大約七八月的某一天,他還在地盤工作,在一個棚架上,望着面前的一道斜坡,葉頌文收到香港大學建築系的電話,說不會取錄他。「這簡直是晴天霹靂!」今時今日的葉頌文,回想時仍然七情上面,那是終生銘記的痛。那時候,他立即放下手上的工作,到學校問個究竟,對方的回覆是:「已經塵埃落定,沒有人能夠左右這件事。」
沮喪的葉頌文離開香港大學,沿着般咸道走,在堅道給他巧遇當時的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龍炳頤教授。「他當然不認識我,但我想求個機會,冒昧截下了他。」龍炳頤教授見一個陌生人在微雨中跑過來,先是一愕,但仍然跟這位素未謀面的年輕人談了二十分鐘,他問了葉頌文兩個問題:「你有沒有去過南非?有沒有去過西藏?」葉頌文搖頭。然後他說:「你連這些地方也沒有去過,從何喜歡建築?」這番話猶如醍醐灌頂,葉頌文的眼界頓時開闊起來。「他意思是說,讀建築,是不限於香港,不限於香港大學,我應該周遊列國,去不同地方探索,每一刻都是學習。」龍炳頤教授還分享了他在夏威夷大學讀書的故事,他一邊「洗大餅」一邊上課,用半工讀的形式完成了學位。「龍教授這番話,讓我明白到,讀建築不只是讀,而是享受世界的建築設計。」他回想大學時期在圖書館看建築錄影帶,只懂看建築美或不美,其實應該從建築深入不同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
受到龍炳頤教授的啟發,葉頌文找到了另一條路。城市大學與昆士蘭科技大學開建築環境學士課程,葉頌文決定叩門。「我其實是不合資格的,但可能是我的誠意吧,負責的薛求理老師願意給我一個機會,先讀一個銜接課程,再跟澳洲那邊的教授面試,終於取錄了我。」之後,葉頌文一邊讀書,一邊在父親的室內設計公司工作,最後他以最高榮譽畢業,是這個課程歷年以來唯一海外優異生。
也是葉頌文第一個建築學士。終於,他打開了這一扇門。
幾經艱苦的建築夢
挾着優異成績,葉頌文決定報考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滿以為一帆風順,卻被負責面試的劉秀成教授和黃維仁教授澆了他一盆冷水:「劉教授跟我說,社會多一個有創意的工程師更好!」他的意思是,既然葉頌文已經選擇了工程這條路,而且已經起步了,為什麼不繼續走下去?他認為葉頌文執着於作為建築師的創意,其實在工程師的身份也是可以很有創意的。這番話未必是錯,但對於視建築為夢想的葉頌文,卻是一重打擊:「他們一眼都沒看過我準備的作品,就已經跟我說不會取錄了,可是讀建築師是我畢生夢想!我哀求他們,哪怕讓我回頭讀學士二三年級也可以!」結果,兩位教授還是堅決的拒絕。葉頌文記得,那天他離開香港大學,抱着的只有沮喪。
就像編劇給了太多波折主角,但要大團圓結局,於是亂找一個不合理的契機讓主角圓夢,總之,一周之後,葉頌文竟然收到香港大學建築系的取錄電話。「可能是有人臨時退出吧,無論如何,我知道要好好珍惜這機會。」
從工程畢業生到建築師,追逐夢想的過程,完全沒有成功的把握,是一道看不見前路的人生。夢想是葉頌文的,但他身邊的人,尤其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要跟着他冒如此大的風險,兩人的內心都是不好過。葉頌文的太太是長洲人,成長於一個很傳統的家庭,全家人的家庭觀念非常重。「她的家人當時對我抱很大質疑:為什麼這個男仔,做了幾年工作,又回去讀書,是否想逃避責任?如果我回去讀書,他們的女兒會怎樣?不用結婚了嗎?這些問題,他們是直接跟我說,直接質疑我的,可見他們真的很擔心。另一方面,可以想像太太每天面對的壓力會更大,我很慚愧。」善解人意的葉頌文太太,知道葉頌文是一個想做一樣東西,就千方百計都要做到的人,她選擇默默地支持,現在成功了,可算是守得雲開,但回想當日,置身其中,那不是一個必勝的決定。
歷經波折,葉頌文二○○五年畢業,在一間大則師樓工作,二○○六年結婚,現在是兩子之父,一直幸福至今。
「如果不是去讀書,身邊的人會過得開心些。」葉頌文不無感慨:「無論如何,都捱過了。」
到英國劍橋進修跨學科
畢業後正式成為建築師,葉頌文坦言當時興奮莫名,但他還有另一個未圓的夢。「我還有一個出國留學夢。」他笑說。
先說一些建築師的冷知識。建築師分為項目建築師(Project Architect)和設計建築師(Design Architect),尤其大型則樓,分工很仔細。舉例,有客人想興建一所學校,找一間則師樓幫忙,設計建築師會給客人做設計,待客人滿意,就會交項目建築師跟進。因為這個設計需要深化完善,項目建築師就像一個統籌的角色,去跟不同的顧問如結構、機電、消防、交通、環保等溝通,然後入則讓政府審批,之後出圖紙給承建商,等等。
葉頌文就是做項目建築師的工作,在他的眼中,那是「做建築的瑣碎事」。「由於我也是個工程師,跟其他部門溝通都較容易,這是我的優勢。但做兩三年之後,我又再一次反思,這些都是管理上的工作,小時候的夢想,不是大筆一揮就設計一個出色建築物嗎?對,那時我還有一些這樣的天真。」
葉頌文不單想轉職,他還想增值自己。身兼工程師和建築師資格的他,是否可以做得更多?當時香港大學有個科目,名為跨界別碩士課程,可是收費很昂貴,但跨界別這個想法啟發了葉頌文,他上互聯網搜尋,讓他看到英國劍橋大學的相關課程。「我花了兩年時間寫電郵給劍橋大學,希望他們收我讀跨學科建築環境設計碩士,結果如願以償,在世上最優秀的學府大開眼界!」如今回想,葉頌文還是喜上眉梢:「以往的事,讓自己覺得,只要好好把握,很多機會都是會抓得到的。小時候哪會想過會讀劍橋?」
劍橋的課程是兼讀制,一年飛去英國三四次,每次一星期,兩年完成,當中要交功課和一份畢業論文。到達英國之後,葉頌文發現一班有二十四人,其中有一半英國人,其餘來自世界各地,有發展商、承建商、工程師、測量師、建築師,不同建築界別的人聚在一起,一同構思如何以跨界別的角度,跳出建築界的框框。
這個課程的概念,激發了葉頌文的想像,間接影響了後來自己創業的決定。
三個階段的環保夢
葉頌文創立的是環保建築師事務所,如果說葉頌文的建築夢是從小孕育的,那他的環保夢就是在學習過程中領略的。
「這是一個緣份吧,在學習過程中有三個轉捩點,都跟環保有關係。」葉頌文的第一個轉捩點是在香港大學修讀土木工程學位時,他選擇的是環保工程,除了讓他知道一些環保設計的理念和原因,更讓他反思香港的環保問題:「當時我是讀關於固體廢物,那時是九十年代中,已經在說堆填區十五年就會飽和,我就想,如何可以再做好些?」三年的大學,葉頌文不知不覺建立了一份環保的使命感。
第二個轉捩點,就是在香港大學建築系修讀碩士時。那時候,他主動舉手做班長。「沒有人肯舉手,於是我舉。」葉頌文笑說:「做班代表有好處,就是同學和老師都認識我。在一年班的暑假,即二○○四年,得到老師推薦,獲得建築師學會一個Travelling scholarship。」原來,當年建築師學會辦了一個Green Tour,到巴西和秘魯,最主要的是去巴西一個城市叫庫里提巴(Curitiba),那裏被譽為全世界最環保的城市之一。十六日的行程走了十個城市,其中在庫巴提巴逗留了四天。「那裏十分環保,市容乾淨,百分之九十廢物可以回收,集體運輸坐巴士做得非常理想,有舊石礦場變成一間木建成的大學,不同的策略都可以推動環保。」葉頌文在想,一個巴西的小城市,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都能夠做到無論市容、人的生活,都像歐洲的大城市一樣,證明環保是什麼地方都能夠做到,回頭看自己的香港,為什麼不可以?
第三個轉捩點,就是他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學習過程,這個課程探討可持續發展。「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劍橋大學工程學系辦了一個工程周,講氣候轉變問題,如果我們不好好保護地球,地球就會毀滅,令我眼界大開,回來香港後更想重視環保建築。」
為環保而創業
可是,要推動環保建築,在大公司的框架下,難以做到。「因為大公司要照顧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不能只着重環保,而且也有很多事情自己決定不了,所以想創業,自己做環保建築公司。」
二○一七年,葉頌文環保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成立,專門做環保建築,是全港第一家,也是目前全港唯一一家。「這是一個很冒險的決定,原因有二,一是年紀開始大了,創業應該是三十歲的人做,但那時候都四十歲了;二是我從沒計劃過要創業,一直以來的人生配套並不為創業而設,我一直都只會讀書和工作,沒有幫人做過freelance,也沒有聯繫過別人幫我做freelance,沒有客人網絡,也沒有找工作拍擋、熟悉員工的網絡,所有東西都是由零開始,甚至如何收錢,我最初都不知道,所以很大挑戰。」
做老闆跟做員工不一樣,員工做得不開心可以辭職,做老闆不能可以,所有挑戰都要面對。「最大挑戰是搵錢出糧給員工。」葉頌文笑說:「工作之後能否收到錢都是一趟學習體驗,從純粹想當設計建築師,為了推動環保,現在又是市場部,又是財務部,又是人事管理員,比從前更加不純粹。」
雖然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辛苦,但那一份擁有自主性的滿足感,足以抵銷任何苦澀味。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實行一套整個業界都覺得陌生的運作模式。「這是從劍橋學回來的。」葉頌文說。香港一向運作的模式是這樣的:由建築師負責設計,再交工程師做計算;環保方面,香港有一套綠色建築評估基制「綠建環評」,把建築物的環保水平分成多個級別,評選機制包括五個重點:節材、節水、節能、節地及室內環境質素。以往,則樓會把設計送交綠建環評顧問,看看在綠色建築認證標籤屬哪一級,再來看看有否需要升級。葉頌文想顛覆這套線性的系統:「現在是公司內部先做評估,即綠建環評的要求是在最初的設計時已經放進去,而不是最後才讓人評分。不只環保的部分,在構思和設計的時候也讓工程師參與討論,希望在最初的時候已經注意到工程師特別留意的基本原則和概念。」
這是糅合工程與建築專業於一身,又在劍橋學到跨界別建築的葉頌文,在事業上的結論。前半生的波折,每一步都在貢獻最後的成果。
為推動環保而努力
二○一○年,葉頌文得到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那是他人生最開心的一刻。「建築碩士畢業後,我非常努力,也擔任了很多公職,畢竟身邊工程學士畢業的同學大多飛黃騰達了,但自己還是起步。我要努力證明給人看,我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建築師,得到這個獎,是一個里程碑。」
二○一六年得到十大傑出青年,更加是對葉頌文的肯定。有趣的是,他因為推廣環保建築而得到傑青,而傑青這個平台,又讓葉頌文發現可以好好推廣環保建築。「比如說,未拿傑青之前,我不太認識國際青年商會及社福機構,傑青這個獎,讓我跳出建築界,可以在不同界別推動環保建築。」
葉頌文坦言,香港人對環保建築認識不深。「很多人以為太陽能板就是環保建築了,其實說的是環保建材再配合環保設計。環保建材價格較貴,但如果配合設計可以慳電費三成,是否能令市場接受?這都是我希望推廣方向。」
葉頌文的公司,客人大多是NGO、宗教團體、半官方機構如長者中心、青少年中心,直接面向社區,對社區有願景,容易推動環保。「他們會找我,都是希望做一些環保元素,這是我繼續努力的動力。坦白說,有些計劃幾乎是做義工的,但我不幫忙,又有誰人會幫忙呢?那麼辛苦自己出來創業,不是應該做些更有意義的事嗎?」
為了推動環保,葉頌文曾經與社區組織和都市農夫合作,在中環海港政府大樓旁邊的行人天橋底種菜。他自言生於七十年代的一代人,對環保有領頭的責任:「我們上一代因為環境關係,生活都很節省;下一代則是從小接受環保教育,意識比我們強。我們現在是社會的決策者,更應下意識負起環保的社會責任。」
後記
一星期後,我在另一個私人聚會中碰到葉頌文。我們食薄餅,主人家準備了膠碟,但葉頌文默默地在薄餅盒撕了一塊出來,自製了一個環保碟。還原最基本,環保不是產業,也不只建築,環保首先是你自己。
(訪問者為本刊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