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22-6-30
二〇二二年七月號
杜魯門撤換麥克阿瑟──韓戰重要的一頁(雨霖鈴)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總統(左)解除麥克阿瑟將軍(右)所有職務,為韓戰翻開重要的一頁。(資料圖片)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凌晨一時,白宮罕有地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解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所有職務(駐韓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美軍司令和駐日盟軍最高統帥),由駐韓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威(Ridgway)中將即時接替。這是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後轟動世界的事件。

杜魯門對麥克阿瑟不滿已非一朝一夕。事緣麥克阿瑟七月三十日高調訪問台灣會見蔣介石(華府原意是麥派代表前往)和八月給「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的書面發言。前者令西方以為美國的台灣政策有變,後者宣稱台灣應列入美國遠東防衛範圍,與杜魯門早前對國會和聯合國發表的台灣政策背道而馳,均令杜魯門大為不滿,有意讓參謀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為簡明以下統一用JCS)主席布萊德雷(Bradley)取代麥的韓戰職務,最終作罷。(JCS乃麥的直接上司,其中包括:陸軍參謀長柯林斯(Collins)、空軍參謀長范登堡(Vandenberg)和海軍參謀長謝爾曼(Sherman)。)

麥大放厥辭  多次違反禁言令

一九五○年十一月杪,麥克阿瑟因低估對手,戰略失誤,聯合國部隊在朝鮮被中國志願軍重創。麥發出聲明要求華府增兵,建議轟炸東北,准許他接受台灣國民黨軍隊和封鎖大陸海岸,否則聯軍可能被消滅或撤出韓國半島,均不為JCS接納。麥向傳媒批評華府對他的束縛。杜魯門光火,有意撤換麥,後因不想落井下石而作罷,但認為必須制止麥再對傳媒大放厥辭。十二月六日,杜魯門發出「禁言令」,命令所有軍政人員對傳媒發表政策聲明前必須得到上司同意。但麥仍擅自向傳媒批評華府,笑言「年逾七十,違令無損失」,惟後者並無反應。

一九五○年聖誕節前,第八集團軍司令華克(Walker)中將車禍去世,李奇威走馬上任接掌第八集團軍。一九五一年三月,李奇威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扭轉戰局,華府認為是適當時機與中方談判停戰。三月二十日,JCS發了密電通知麥克阿瑟,麥覺得此舉令其對中國發動全面攻擊的夢想頓成泡影,刻意破壞。三月二十四日麥發表聲明,諷刺中方軍備劣勢,極盡嘲弄能事,但表示願意與志願軍總司令談判。這份聲明刻意侮辱北京,公然挑戰總統作為三軍總司令的權威,破壞華府和談大計,引起盟國疑慮。這是麥第五次違反「禁言令」。杜決心把麥撤職,但仍沉住氣,知道撤換麥必須獲得軍方五位高層的一致支持。僅透過布萊德雷提醒對方恪守十二月六日的指令,並指示如中方接受和談,須向JCS報告。

四月五日(星期四),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馬丁(Martin)在眾議院抨擊杜魯門韓戰政策時讀出麥克阿瑟三月二十日給他的信,支持他協助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的建議,信件再次抨擊杜魯門「重歐輕亞」的政策;麥明顯是讓馬丁把信公開。西方盟友特別是英國反應強烈,杜魯門大為光火,視麥此舉為「最後一根稻草」。

四月六日,杜魯門與四位要員開會討論如何處理,他們是國務卿艾奇遜(Acheson)、國防部長馬歇爾(Marshall)、總統特別顧問哈里曼(Harriman)和JCS主席布萊德雷。雖然對麥透過反對黨領袖攻擊政府大為震驚,仍決定謹慎從事;杜指示布徵詢JCS的意見。四月八日(星期日),布要求JCS純粹從軍事角度考慮應否撤換麥。會議嘗試尋求方法避免下此困難決定,因為要軍方高層處置一位聲勢顯赫的五星上將絕非好受。經過兩小時反覆討論,三人最後一致同意解除麥帥職務;四人隨即向馬歇爾報告。柯林斯後來描述這五位軍方高層當時是一群「難過而嚴肅」的人。

四月九日杜魯門再與四位要員開會,艾奇遜與哈里曼力主撤換,馬歇爾勉強支持,布萊雷德轉達JCS的一致意見。各人深知民望不高的總統,解除一位聲望如日中天的五星上將戰區司令官,必會帶來沉重打擊,但別無選擇。杜魯門隨即批准JCS建議,讓李奇威即時接替麥克阿瑟一切職務,范佛里特(Van Fleet)中將接替李為第八集團軍司令。    為維護麥克阿瑟的尊嚴,杜魯門指示須確保麥得悉後其他人才知道。怎料《芝加哥論壇報》十日下午五時致電國防部,要求澄清麥帥被撤職的消息,杜迅速改變計劃,於十一日凌晨一時(東京四月十一日下午二時)向傳媒發放此震驚世界的消息。結果,麥克阿瑟是從電台廣播得悉被撤職。

全面勝利與有限戰爭的背道而馳

美國人對麥克阿瑟深表同情,群情洶湧,痛罵杜魯門冷漠無情地把一位功在國家的名將即時解除職務,憤怒的群眾把杜魯門的人像吊起。撤職消息公布後的十二天,白宮收到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封責罵信或電報,《時代周刊》說:「鮮見一個這樣不受歡迎的人辭退一位深受歡迎的人!」反對派報章和部分共和黨議員呼籲彈劾杜魯門。麥克阿瑟成為英雄和烈士,杜魯門則是千夫所指的惡棍!

麥克阿瑟四月十六日離開東京,經夏威夷、三藩市再飛往華盛頓,每處歡迎場面萬人空巷。十九日,麥帥應邀對國會發表著名的「老兵不死」演說,掌聲雷動。翌日,麥與家人飛往紐約,歡迎他的人數是二戰英雄艾森豪威爾凱旋回國的兩倍。

由五月三日到六月二十五日,參議院的「外交事務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展開聯合聽證會。麥克阿瑟最先接受詢問,隨是馬歇爾、艾奇遜、布萊德雷和JCS等人作證。聽證會後,麥克阿瑟的聲望下跌,關鍵是軍方五位高層對杜魯門一致和有力的支持。

李奇威在一九六七年出版的The Korean War對事件有頗深入的分析。華府的考慮是蘇聯極可能透過韓戰在亞洲拖垮美國,然後吞噬西歐,這是美國和歐洲盟友最擔心和重視的。擴大戰爭到中國極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一直採取「有限戰爭」政策,避免與中蘇發生衝突。麥克阿瑟一直希望把戰場推至中國,強烈反對「重歐輕亞」,認為綏靖與美國一向追求全面勝利的傳統背道而馳。遠離權力中心十五年,麥對華府冷戰思維並無認識,一直篤信在戰場上勝利是唯一的目標,「有限戰爭」的概念與他的思維大相逕庭。

李奇威引用馬歇爾在聆聽時的陳述指出,戰區司令官與後方的上司有不同意見在歷史上並不是新事物,導致撤職的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情況:一位戰區司令官公開對美國的外交政策表示不滿和異議。麥克阿瑟將軍對政府政策的認同遠離所需,令政府極度懷疑應否繼續讓他執行戰區司令正常職務。除撤換外,別無選擇。李同時指出布萊德雷的扼要發言:「把戰爭推展到中國將會使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捲入一個錯誤的戰爭。」極具說服力。

杜魯門雖然贏回一仗,但也付出沉重政治代價,民調支持度降至百分之二十二,一九五二年不再參選。

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以歷來最高分畢業,離校十六年後出任母校最年輕的校長。是唯一經歷三大戰爭的將軍,第一次大戰時最年輕的准將,一九三○至一九三五年出任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隨即赴菲律賓任軍事顧問,翌年奎松總統授予元帥銜(所以人稱麥帥)。羅斯福一九四一年七月召他重新入伍,出任遠東美軍司令,一九四三年出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名字家喻戶曉。

西點軍校二年級時,麥因眼疾留院錯過了數周數學測驗,返校時發覺名列補考名單。但他在數學考試表現卓越,自覺整體成績已超越該科的及格分數,認為是一種侮辱,決定去見數學教授。翌日,麥穿上筆挺制服前往教授辦公室據理力爭;最後,他告訴教授不會去補考,敬禮之後便離去。翌日早晨,新的名單上面再沒有麥的名字。

麥一生充滿自信和不怕權威的性格在西點已形成。九月十五日仁川登陸成功可說是麥個人的成功,他力排眾議,終於獲得JCS批准落實此危險的計畫扭轉戰局。勝利帶給麥克阿瑟一種「永遠正確」的心態,逐漸走向抗命邊緣,同時,此役對國防部高層的心態也有影響。

杜、麥雙方欠缺深入了解

九月二十七日杜魯門批准JCS發給麥進入北韓摧毀北韓人民軍的指令,附帶條件是不得調動非南韓軍隊靠近中蘇邊境,同時一旦中國或蘇聯有跡象參戰,必須採取防衛而非進攻,並即時向華府報告。十月十七日,麥告訴JCS除南韓軍外,聯合國軍不會越過某一地帶。但十月二十四日麥下令聯合國軍全速邁向鴨綠江,JCS迅速指他違反了二十七日的指令,讓非南韓軍進軍中蘇邊境。麥解釋軍事上有需要,因為南韓軍不能勝任;並且濫用馬歇爾九月二十九日給他的私人祝福信中一句「希望你邁向北韓時在戰術上和戰略上順暢無礙」作辯解。JCS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傳統上國防部篤信不宜過分干預戰區司令的行動,因為戰場調動是戰區司令的權責。仁川登陸後,柯林斯承認JCS對質疑麥的決定顯得猶豫。軍方高層十分尊重老上司國防部長馬歇爾,傾向等他發聲,但當時的馬歇爾已經身心俱疲,再非二次大戰時精力充沛、思想敏銳的馬歇爾了。哈里曼曾取笑布萊德雷和JCS害怕麥克阿瑟,柯林斯對此說法並不抗辯,只回應「有點過份敬畏」(somewhat overawed)比較貼切。

杜魯門出任總統後曾兩次召麥回華府會面,麥均以日本情勢嚴峻婉拒。一九五○年十月,杜飛到威克島(Wake Island)與麥第一次會面,見面時麥並無依軍禮向三軍總司令致敬;會議後,杜約麥共晉午餐,麥婉拒,理由是東京需要他即回去。    

麥克阿瑟覺得杜魯門沒有領袖風範和魅力,無法想像杜有需要時可以很果敢和強硬。杜魯門早期對麥頗為尊重,所以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委任麥為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韓戰爆發後又任命他為駐韓聯合國軍總司令。但漸漸覺得麥自命不凡,私下謔稱他為「Big General」。雙方欠缺深入認識和了解,雙方的親信要員也如此,最終導致撤職事件。

(作者為退休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