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24-8-30
二〇二四年九月號
邂逅基辛格(任曉)

美東時間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基辛格在他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壽一百歲。基辛格漫長的一生,歷經了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頭二十餘年的世界風雲,是真正的時代「弄潮兒」,他本人就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歷史。他尚在世時,就已有人寫了多部關於他的傳記。這些傳記是在數十年間先後問世的。余生也晚,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學者,卻也曾有兩次機會與他見面,其中一次在上海,一次在華盛頓。華盛頓的那次頗有點內容,印象也更深刻一些。

三邊委員會

那是二○○五年四月,三邊委員會在華盛頓召開那一年的大會。在中國普通民眾中,三邊委員會的知名度並不是那麼高,而究其實際,則是一個重量級的組織。它是由美國、歐洲、日本的一批知名人士於一九七三年成立的,故以「三邊」為名,還在美國的華盛頓、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三地分別設立了秘書處。這個委員會,通常是就當前世界上的突出問題、重要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見解,向有關國家的政府提出建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亞太地區經濟政治影響力的崛起,原先的日本小組擴大為亞太小組。後來中國又崛起為世界政治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有關人士也以個人身份受邀加入了亞太小組。二○一二年,中日之間由於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而發生了一場嚴重危機,次年我受邀出席了三邊委員會亞太小組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會議,並專門就釣魚島和中日關係問題發言。可以看出,與會人士都聽得很專注,中國的聲音被聽到了。

二○○五年的三邊委員會大會,輪到亞太小組擔任主賓,安排大會的重頭演講。當時,中國和平崛起問題仍然是熱門話題,主事者向其首倡者鄭必堅先生發出了前往華盛頓的邀請,但鄭先生因故不克前往。經過來回聯繫的過程後,最後確定的是由北京大學的袁明教授和作為上海學者的我擔綱主發言,時間是第一天的上午。與會者都是三邊委員會的重量級人物,包括基辛格、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布里辛斯基、小約瑟夫.奈伊、法蘭西斯.福山、美國眾議院前議長托馬斯.福利等,還有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日本名流及亞太小組的「掌門人」小林陽太郎、山本正等,均為一時之選,總人數當在兩三百人之間,以致會間休息喝咖啡時只見人頭攢動,工作人員需要反覆打鈴才能把與會者都「趕」回會場。

大會地點設在華盛頓的一家高檔酒店(已經記不起這家酒店的名字)。我先於袁明教授抵達,並見到了先抵達的山本正,他笑着對我說袁明會到的,不會讓我「孤軍作戰」的(大意如此)。大會開始,在致辭後,亞太小組主席小林陽太郎介紹演講者完畢,由我先發言。我根據以往的經驗,把發言的要點寫在了本子上,發言是根據這些要點進行的,並不寫成正式的文稿並念稿。這算是多年的工作中養成的一個習慣。

「統治世界」說

我因是提前一天到華盛頓的,會前先拜會了名叫曼斯菲爾德基金會的智庫,在那裏交談給了我靈感。我在開頭對受邀與會表示「榮幸」(honored),並感到「特別榮幸」(especially honored),因為我聽說三邊委員會是「實際在統治着世界的一幫人」,引起全場一陣笑聲。我根據自己的研究就中國和平崛起問題談了我的分析和看法,並有意提及未能前來出席會議的鄭必堅先生,引述了他的十點看法,每點用一兩句話表達。

袁明教授十分謙虛,是坐着發言的。完畢後開放給全場提問,我和袁教授分別回應了有關問題。整個過程中,基辛格和大衛.洛克菲勒等都坐在第一排的主桌旁邊,專注地聽着。當時他們雖然都年事已高,但都精神矍鑠,身體很好,是三邊委員會中的「靈魂」人物。

整個活動圓滿成功,作為亞太小組主席和秘書長的小林陽太郎和山本正都十分高興,這是亞太小組組織的場子,袁教授和我「表現」不錯,自然是為亞太小組爭得了面子。小林陽太郎並就我提到的鄭必堅先生向大會作了簡要的介紹。

這場活動結束後,我們和基辛格、大衛.洛克菲勒等分別打招呼,對作為三邊委員會領導人士的他們表達了謝意,他們則表示了歡迎和祝賀之意。午餐時,約瑟夫.奈伊坐在同一桌,針對我說的三邊委員會「統治世界」說,表示「並非如此」(他當然知道我是開玩笑的),稱三邊委員會是一個討論問題和交朋友的地方。他作為委員會的資深成員,這麼說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三邊委員會的影響力,又不是他那低調的說法能夠表達的。有位英國學者專門研究過三邊委員會,認為它是從「大西洋主義」發展為「三邊主義」的標誌。

基辛格活了一百歲,可稱人瑞,多年間又曾經在世界舞台上叱吒風雲。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展的對華「秘密外交」,後來在中東多國「穿梭外交」,都屬於外交史上的經典篇章,他是一位少有的傑出外交家。他又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學者,著作等身,這些著作被翻譯成了世界上的多種文字。一個人能夠有如此的成就,以後一百年都未必有第二個。時勢造英雄,英雄又造時勢,二者之間是相互激盪,相互造就的。即便在已屆一百歲之時,基辛格老人還不辭辛勞,於二○二三年七月長途跋涉來華,為處於困難之中的中美關係奔走。毫無疑問,他在中美關係史上佔有濃墨重彩的篇章。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