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專稿
2022-5-27
二〇二二年六月號
致李家超先生──呼籲在西九文化區建立 「香港文學館」(潘耀明)

我今次出來參加選委,目的是為了替業界發聲。

香港文學一直被漠視,好像是一個孤兒。來自社會和政府的資源很少,香港本土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長期不被關注,基本上是處於自生自滅的孤立狀態。我作為香港好幾個文學社團的負責人和召集人,曾經在十八年前,聯同三十多位香港著名作家、學者等文化人一起倡議、並呼籲在香港西九文化區建立香港文學館(見附件一),可惜遭到拒絕。 

文學是原創作的,戲劇、電影等表演藝術大都是改編自文學作品,可以說是文化藝術的靈魂。

世界各大城市都建立自己的文學館,如北京建立了規模宏大的現代文學館;在日本,幾乎所有的市鎮都有文學館,文學氣息極為濃厚。在亞洲,日本有三位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決不是偶然的事。

文學是構成文化的最基礎的元素,香港是中西文化和文學的匯流之點,對弘揚多元文化、樹立與提升文明香港與國際聲譽息息相關。

文學館藏當然包括了廣為收藏的作家手跡、研究資料、整理香港各個時期的文學成果,但在我們看來,這只是其中一個功能。文學館藏還有研究、展示、教育、推廣、保護等功能。

文學館藏不僅是文化人聚腳的地方,還是普羅大眾接受文學教育與人文之美熏陶的地方,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香港文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和與中華文化不可割裂的關係,並透過文學推廣香港的文化,了解香港的社會嬗變及歷史經驗,感受這個都市的獨特創意與文化品牌。

文學館藏是撒播文學種子的地方,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文學新人的地方;是舉辦文學沙龍、講座的場所,是各種文學思想、觀念得以交流乃至交鋒的平台,是香港文學界的「大本營」,也是青少年的「文學營」。總之,這裏應該是文學人以及普通市民、遊客都愛流連的人文地標。

我們始終相信,香港文學館藏的建立,有利於促進中國的優秀文學傳統及與西方文學的交流。香港具有自由的創作空間,而且有中西文化交匯的區域優勢,實在應該充分利用此有利條件,促進中國文學包括香港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與接軌。香港具備條件邀請國際著名文學家來港駐足創作、文學交流,更有利於舉辦有國際影響意義的世界性文學活動,同時有助於香港奠定區內華文文學交流中心的地位。

文學並不是少數文學人的事功,而是提升人們的文化修養、使人得以成為「人」的人文藝術,和音樂、影視、繪畫等藝術形式一樣不可或缺。

設立香港文學館藏,是香港文學界多年來的願望。香港作家聯會於二○○四年便率先發起聯署,三十多位文化界名人碩彥共同倡議籌建香港文學館。其中發起人包括著名國學大師饒公(饒宗頤)、著名學者羅忼烈教授、何沛雄教授,著名作家劉以鬯、也斯、海辛、陶然,著名兒童作家黃慶雲,詩人犁青,香港作家聯會創會人曾敏之、報人甘豐穗等人已經先後去世。正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這個建議如石沉大海,一直得不到有關當局的積極回應。

一個小小的文學夢,十八年竟有十一位文化代表人物去世,仍然音訊杳然,猶如石沉大海,令人唏噓。

二○一八年,我作為幾個文學社團的召集人,給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唐英年主席寫了一封信,並附〈在西九文化區設立香港文學館藏的倡議書〉。(見附件二)

唐主席在回信中,顧左右而言地竟然覺得在西九文化區建立文學館沒有迫切性,甚至予以否決了。(見附件三)

西九文化區成立以迄,狂花了納稅人巨額的開支,大而無當,負面消息不旋踵發生,令人為之痛心疾首。(見附件四)

西九以「文化」來標榜,原創性文學都闕如,其負責人仍然振振有詞,企圖混淆視聽,可謂貽笑大方。

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正部長級,她也是中共中央委員),二○一八年十一月率中國作家代表團前來參加香港作家聯會慶祝三十周年創會活動,可見國家級領導人對香港文學的重視。特首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會見鐵主席,我陪同前往。鐵主席認為香港連一個文學館都沒有,說不過去,讓我與特首見面時直接反應。我曾向林太陳述建立香港文學館的重要性及深遠意義,她讓陪伴會見的劉江華局長與我聯絡,可惜此事最終也不了了之。

文學是一個國家、城市的文化精神支柱和靈魂。作為國家新規劃之一:將香港打造對外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果缺乏了文學這個重要元素,香港這棵文化之樹,將會是失血的、蒼白的。因為文學是原創的,戲劇、電影等等的表演藝術,基本上都是改編自文學著作,前者比香港文學獲得更多的資源(在西九也有自己的館藏)。因此,給香港文學更大支持及提供更多資源,建立香港文學館,刻不容緩!

香港建埠近二百年,迄今仍沒有一個文學館,如果在您的任內建立香港文學館或者香港文學活動中心,填補過去這方面的真空,惠澤後代,乃是一大福報,相信將寫入香港史冊。企盼予以鄭重考慮。切切!

  二○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作者為體育、演藝、文化、出版界選委,中國作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會長,「西九文化區建立香港文學館藏關注組」總召集人,本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