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2009-10-2
二〇〇九年十月號
情真意切寫香江  記「我心中的香港——全球華文散文大賽」頒獎禮 (孫 梅)

  「我心中的香港——全球華文散文大賽」九月六日於領匯旗下龍翔中心舉辦了隆重的頒獎典禮,熱烈祝賀並嘉獎大賽獲獎者。主辦機構明報月刊、領匯管理有限公司、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和香港作家聯會,以及合辦機構《明報周刊》、《香港文學》、《散文》海外版雜誌、《美文》雜誌和北美《明報》分別派代表出席頒獎禮,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和學者為冠、亞、季軍和優異獎得主頒發獎項。本次徵文活動由去年九月二十八日啟動至今年三月底截止投稿,共收到超過七千份稿件,參賽者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各省市區、港澳台三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也熱情參與。獲獎作品將集結成書,於年底出版。

散文介入商場和人群中

  內地著名作家余秋雨教授為大會作主禮嘉賓,他上台致辭表示,台下內地來的朋友可能對於在商場裏舉辦頒獎禮有點不太習慣,但他已經習慣了,因為這個散文大賽的啟動禮就在這個地方,他也參加了。當時的感覺就是——散文在這種環境中有了一個新的生存方式。在熱鬧的商場裏,有那麼多來來往往的顧客,又有那麼多好像和文化沒有什麼關係的人,散文卻強有力地介入這個空間。余先生還表示之前有一點擔憂,不知到底這個比賽會有多少人關注並參與,可一到香港就聽說,竟然有七千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者。這就從客觀上表明了這個獎是目前為止、屈指可數、舉辦成功的文學大獎。他熱情地說:「透過參加『我心中的香港散文大賽』,市民可以憑自己的故事,寫出一篇篇動人的散文,大大拉近了文學與大眾的距離。在此,我對參與評獎的學者表示佩服,同時也向得獎者表示祝賀。我覺得香港正在華文地區中慢慢獲得文學地位,正是通過這樣的活動,表現出自己作為一個文化都市的可能性,這讓我們看到了將來香港文化的前景。所以既要為香港祝賀,也要為散文祝賀,更要為今天的得獎者祝賀,當然也要對我們的主辦方、立了汗馬功勞的人表示祝賀。」

  香港作家聯會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讚許主辦方的深遠眼光,他認為這個頒獎禮的意義非同尋常,因為這恰逢建國六十周年的大慶之時。曾先生還發現得獎者中多是中青年朋友,他們以香港生活為題材,見證了香港近年的發展。他表示中國的散文有悠久的歷史,從先秦兩漢到明清時期一直到現在,每個時期都是大家輩出,所以青年朋友不能忘記散文的優良傳統。最後曾先生還把年輕人比喻做種子,盼望他們把優秀的散文創作理念散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本刊總編輯、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先生是本次活動的主要策劃者,他長期致力於推動華文創作,對這次徵文比賽的質與量,都表示滿意。他認為文學活動要與傳媒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他還特別對領匯管理有限公司的贊助和海內外媒體的大力宣傳表示深深的謝意,他說:「這次收到七千多份投稿與大家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而大賽的評委也是勞苦功高,因為參與者眾多,評委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特別向評委表示崇高的敬意。潘先生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促進更多華人參與華文創作。

  領匯企業傳訊及策略總監藍列群女士說道,其實在商場舉辦散文大賽是得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所啓發。文中寫到在將來,我們的文化平台肯定是在一個大眾傳播或者人流聚集的地方,譬如電視和廣場,所以她才聯想到以商場來做散文大賽的平台。而超過七千份的投稿更是讓她喜出望外,這說明用商場巨大的人流來推動文化活動,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寫出獨特體驗

  香港中文大學張雙慶教授代表終審評委向獲獎者表示祝賀,他把參賽者大略分為三類:一是長期生活在香港的作者,他們對本土的生活、文化有深入的體會;二是曾經生活在香港、之後定居海外的作者,他們對香港充滿了鄉愁和感激之情;三是來香港旅遊過的作者,他們是用一雙好奇的眼睛來觀察和認識香港。張教授說:「這次比賽可以說是一個百花齊放、水準相當高的徵文比賽,很多作者都表達出了自己對香港的獨特體驗,情真意切。」

  頒獎典禮後,余秋雨教授、上海著名作家潘向黎小姐、杭州著名作家盧文麗小姐和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長陳浩泉先生,聯同得獎者共同分享了他們的文學創作之路和寫作的心得、技巧。冠軍得主張曉林先生謙虛地講道:「我寫的就是我感受到的香港,與我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的香港,我會繼續努力。」看來真實地寫出自己的感受,確實能加倍打動讀者。說起「真誠」,這也是在徵文比賽期間舉辦的三次寫作分享會所再三強調的。文章寫得好不好,要看能不能引起讀者共鳴,真誠的表達無疑是個好辦法。對台下詢問如何才能寫得獨特,余秋雨教授言簡意賅回答:「最低標準就是盡量少用成語和形容詞,因為形容詞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集體思維,要想有特點,那就用最樸素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高標準則有『一大一小』。大是指含義要博大,寫的文章要能包含別人,小則是要有細節,從小處示人。」台下觀眾積極提問,台上嘉賓真誠解惑,頒獎禮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本刊助理編輯報道。另見彩頁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