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2010-9-2
二〇一〇年九月號
丹青不老  選堂先生九五華誕紀事 (李焯芬)

  二〇一〇年八月八日晚上八時,國務院中央文史館、敦煌研究院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在敦煌莫高窟聯合舉辦了題為「莫高餘馥——慶祝饒宗頤教授九五華誕」書畫藝術特展開幕禮。當晚莫高窟九層樓外的露天廣場上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五百多位中外學者和嘉賓為饒教授舉行了既隆重又溫馨、節目多姿多彩的祝壽晚會。與會嘉賓中有三百多人來自香港,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女士,駐京辦主任曹萬泰先生,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及副校長周肇平教授,饒宗頤學術館之友、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及潮州商會的各位會長,以及眾多香港知名人士。

百萬生日賀儀捐贈敦煌

  北國的夜空裏,人們經常能看到閃亮的星星。八月八日晚上的敦煌夜空,更是星光燦爛,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自然是北斗星——我們學術界的泰山北斗饒宗頤教授。

  饒教授在開幕禮上答謝(由筆者代為恭讀)時,感謝大家不遠千里、在盛暑高溫的三伏天裏來到敦煌給他祝壽。特別令他感動的是:香港許多來賓好友把他們(共數百萬元)的生日賀儀,以他的名義捐獻給敦煌,作保護石窟藝術之用。尤其難得的是,饒宗頤學術館之友一眾會長即場捐出一百六十萬元,認購了展場內饒教授的一幅題為《榆林秋色》的繪畫,然後連畫連錢一塊捐給敦煌。饒教授呼籲大家多關心敦煌、多關心文化保育事業,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多做貢獻。祝壽晚會上,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及潮州商會又即席發起並即時募集了一百六十萬元善款,以饒教授的名義捐獻給甘肅南部舟曲地區,供泥石流災區賑災之用。晚會最後在「大愛無疆」的感人氣氛中圓滿結束,讓與會者感到溫馨無限、歷久難忘。

  饒教授的九五華誕活動在敦煌舉行,實在饒有意義。饒教授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即開始研究敦煌學,成就輝煌、舉世矚目,是文化學術界極為尊崇的敦煌學大師。他的許多專著,早已成為敦煌研究的經典之作。是次展出的一百五十多件書畫佳作,包括了饒教授所臨摹及繪寫之敦煌風格白描及彩繪、寫經及木簡書風的書法;主題是敦煌佛教藝術和大氣磅礡的西北山水。

世界最大原址美術博物館

  溯自漢初張鶱通西域以降,敦煌便是漢地通往西域的千載國門。兩漢之間,佛教由印度經西域逐漸傳入中國。當時新疆境內的許多綠洲國家,如于闐、龜茲、焉耆、高昌等相繼接受了佛教,並以佛教為國教。魏晉之間,五胡十六國最西端的是北涼政權,由匈奴人沮渠氏所建,其全盛時期之版圖曾包括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北涼因此亦逐漸接觸並接受了佛教,其王弟沮渠京聲並出家為僧,成為佛教史上有名的譯經師之一。敦煌亦是在北涼時期(公元四世紀末)開始在河谷山崖上開鑿洞室,修建石窟寺。佛教這種修建石窟寺的傳統,源自佛陀時期的結廈安居。印度的阿旃陀、中亞的巴米揚、新疆庫車的克孜爾及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都是典型的石窟寺。敦煌的莫高窟及安西的榆林窟,當年亦是甚具規模的石窟寺。僧侶及信眾在石窟內禪修禮佛,並在窟中塑造佛像禮拜供養,又在窟內的牆壁上繪上佛菩薩像以及取材自佛經的故事畫,乃至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各種圖像。繪畫師大多是佛教徒。他們以恭敬的態度來描繪佛菩薩像,因此絕大部分敦煌壁畫都十分精美和莊嚴。這樣子歷朝歷代不斷加建洞窟,畫了一千多年的壁畫。今天的敦煌莫高窟,成了名副其實世界上最大的原址美術博物館。與此同時,莫高窟第十七窟出土的數以萬計的歷史文獻,儘管其中不少於上世紀初被外人取去,但仍成了研究當時社會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史料,由是衍生了敦煌學這個專門學科。敦煌石窟的保育,對中國美術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以及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承有着重大的意義。饒教授因此鼓勵大家多關心敦煌,多支持這項重要的文化藝術保育工作。

  在祝壽晚會上,多位曾慷慨捐資支持敦煌石窟的維修保護和壁畫數碼化的仁者獲大會表揚。他們分別是余志明先生、莊氏昆仲(莊學山、莊學海及莊學熹先生)及翁裕雄醫生。此外,紀文鳳小姐等多位社會賢達亦曾為敦煌壁畫的數碼化工程盡心盡意、出錢出力,教人感動。饒教授衷心希望敦煌這個藝術寶庫和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在大家的關心和支持下好好地保護和傳承下來。我們衷心祝願饒教授丹青不老、松柏長青。他永遠是我們學術及藝術領域中的北斗星。

  (作者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