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二十多年前某星期天,我約了大學同事林教授打桌球,博殺高潮時,他突然覺得胸痛難耐,臉色蒼白,我急忙把他送到醫院,照X光,發現右上葉貼近胸膜處有一個一厘米大的病灶,還有少量胸腔積水,似是肺癌,我急忙替他做電腦斷層掃描,指數偏低,我立即替他做穿刺,取出少許病灶組織,並抽出少量積水,找來病理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滿是癌症細胞。
整個過程只花了幾個鐘頭,我冒違反醫院正常程序的風險幫了林教授一個大忙。否則,他非得要經過一個漫長的診斷過程,而延誤他的治療,後果堪慮。
如果同樣情形發生在一個貧窮的人身上,那怎麼辦?
十年前的統計顯示,最少有百分之十五的美國國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另外還有很大部分的美國國民購買的醫療保險未能有效保障其受益人。因此每年約有一萬八千名美國國民死於缺乏醫療。奧巴馬上台後,強行通過他的全民醫療計劃,大幅提高中產階級的保險費用,貧窮或失業人口得以免費或只需交付很低的費用。不過,保險公司付給醫生的費用卻大幅削減,所以醫生們寧可接受付費低微的由老人退休金扣除保費的聯邦醫療保險,而拒絕接受付費更低的保險公司的病人,結果付了昂貴保費的病人,卻找不到醫生。病人對醫生充滿仇恨,常借故控告醫生。
再談英國,和加拿大相似,實行全民醫療服務制度,政府主要通過稅收資助全國性醫療服務。納稅人只要從收入中扣取少許費用便可以享受免費醫療。不過若懷疑有重症如癌症或稀有疾病,需要各種精密檢查,得要等一年半載,除非你自己付費,否則為時已晚。
如果說英美是病人的地獄。台灣卻是病人的天堂。台灣實行的,是全民公保,公民只需交小量的公保費,便可得到免費診治(包括牙醫),台灣醫生水平高,醫院多,設備一流,病人疑有重病或癌症,均能得到及時診治。
香港政府醫生及醫院收費低廉,但醫療設備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均需漫長排期等待,而私家醫生及醫院收費昂貴,非常人可以負擔。香港人口已近七百五十萬,大多會投向政府還是私家醫療機構?大家心中有數。再加上人口老化,長此下去,政府醫療系統負擔只會越加沉重。因醫療設備和醫生數量與人口比例懸殊,想學台灣的方法,相信幾無可能。若要增加稅收為醫療擴展供款,定會民怨沸騰。而醫療融資討論經年,最終結果便是推出自願醫保計劃,鼓勵有能力者去私家醫生看病。變相要富人支持窮人,但如此一來便和奧巴馬醫改弊端相似。況且究竟自願私人醫保能紓緩多少政府醫院的壓力?看來並不樂觀。醫療問題已存在多年,相信並非單一方案可以解決,必須多管齊下。在無法控制人口之下,增加政府開支來增建醫院和增聘人手,雖非治本之策,但起碼可解燃眉之急,可惜所有政府改善及撥款方案,在立法會均被反對派拉布拖延,無法如期實施,未來醫療情況必然繼續惡化,港人也只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