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2022-1-28
二〇二二年二月號
元宇宙會令人類滅亡嗎?(REFRACT)

自從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去年十月將Facebook改名為Meta後,便引爆一連串元宇宙(Metaverse)相關熱潮:NFT產品價格水漲船高,不少人加入投資炒賣行列,問題是,元宇宙是不是只有好處?背後有沒有被忽略的盲點?

事實上,元宇宙並非全新概念,無數創作人早就討論過相關話題,只是未必用元宇宙這個名字。二○一六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便在短篇小說《不能共存的節日》中,以外星人觀察員的角度表達自己對元宇宙的看法。

小說中,外星觀察員會到地球監察人類的重大行動,而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就是人類的「誕生節」:當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宇宙,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故事後段,時間來到二○五○年十月五日,當日人類元宇宙技術得到重大突破,人類終於可以全力發展虛擬世界,但外星觀察員同時表示,「誕生節」將取消,當日訂為人類文明的「流產節」。

「誕生節」和「流產節」是兩個不能共存的節日,前者象徵人類有能力探索太空,並有機會在廣闊宇宙中尋找出路;後者則象徵人類受困於元宇宙,最終將會滅亡。

元宇宙技術的突破,讓虛擬世界變得美好,而愈美好,人類愈想脫離現實世界進入元宇宙。最終,所有人都會進入元宇宙,地球變回人煙稀少的地方,然後某個角落仍然運行着一台電腦,裏面生活着幾百億虛擬人類……劉慈欣如此寫道。

探討地球以外文明為何不存在的費米悖論的其中一個解釋,是所有智慧生物都有自我毀滅的性質,因此在能夠在宇宙中向外發展前,早已毁滅自己的文明。在《不能共存的節日》中,明顯可以看出劉慈欣對元宇宙的悲觀:即使智慧​​文明能在不同行星或星系中誕生,最終大部分卻在虛擬世界中滅亡,像熒火蟲一樣消失在夜裏。

人類文明要摧毀自己,也許單靠元宇宙便足夠,而要與元宇宙對抗,靠的就是「誕生派」的火箭技術。事實上,世界各國近年都有企業嘗試自行發展太空探索技術,如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或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成績非常不錯,期望將來能全面執行載人航天任務,人類活動版圖有望踏足至宇宙。而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的短期目標,更是人類大規模移民火星,最終成為跨星系物種。 

另一邊廂,Meta與其他元宇宙平台如Roblox和Sandbox代表的,就是「流產派」。假若元宇宙繼續發展,在網絡世界生活的人愈來愈多,沉迷的人也會愈來愈多,網絡成癮問題也會因而延續。

元宇宙是好是壞?小說家可能過份悲觀,但元宇宙絕非解決人類問題的靈丹妙藥。假若,未來人類要在火箭和元宇宙兩條路線之間二選一,相信並不是一個太難的抉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