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9-10-31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號
特輯:諾貝爾文學獎之謎──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獲 獎解密(韓應飛)

瑞典學院規定,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過程要在五十年後才能公布。今年一月二日,瑞典學院公布了一九六八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的大致經過。隨後的幾天,日本各大報紙相繼報道,《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還刊出長篇文章,結合日本國內六十年代的文壇狀況,對川端康成獲獎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

評委會多數成員推薦之人未必獲獎

此次瑞典學院公布的資料顯示,當時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任艾斯特魯林格在建議書中主要推薦了三位作家﹕第一,André Malraux;第二,Wystan Hugh Auden;第三,川端康成。關於Malraux,艾斯特魯林格寫道:「他的新作《反回憶錄》證明了其持續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經驗。他迄今為止的作品─《人的條件》、《希望》、《阿爾騰堡的胡桃樹》等傑作為他獲獎提供了足夠的基礎。這些作品出版後,即使時代發生變化,但其價值不變。我推薦Malraux為第一候選人。」而關於川端康成,艾斯特魯林格認為,他是日本文學的真正代表,授予川端諾貝爾文學獎是非常合適的。在建議書中,艾斯特魯林格承認,評委會的大部分委員把貝克特作為第一候選人加以推薦。不過,他本人的意見是:貝克特的作品到底是否符合諾貝爾遺言精神上的意義,我抱有根本的懷疑。關於貝克特作品,他還表示,對其藝術效果並無異議,但缺少像斯威福特(Jonathan Swift)那樣的厭世性的諷刺和像萊奧巴爾蒂(Giacomo Leopardi)那樣的極端的悲觀主義。

但是,後來的事實是,獲獎者既不是排在評委會主任推薦名單中第一位的Malraux或者第二位的Auden,也不是大多數評委熱烈推薦的貝克特,而是川端康成。關於這一點,現在的評審委員會主任解釋說,評委會多數成員推薦的人選和學院的最終決定有時會不同。

「時機」對川端獲獎有利

但是,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川端獲獎的呢?《讀賣新聞》分析說,詳細查看一九六一年以後評委會的有關資料的話,可以認為,依據一九六七年前評委會的討論情況,一九六八年,瑞典學院在綜合判斷之後,決定授予川端諾貝爾文學獎。順便指出,一九六一年,川端首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但是,這裏說的候選人是八十多人中的一人,並非是最終候選人。

資料顯示,一九六一年,評委會對授予川端文學獎頗為慎重,其主要理由是作品翻譯還很少,不宜判斷。但是,到了一九六六年,艾斯特魯林格主任在建議書中則對川端給予極高評價,認為他面對西洋的影響,一直堅守着自己的藝術立場。值得強調的是,這年,艾斯特魯林格主任推舉川端為第一候選人。

但是,這裏又出現了疑問,為什麼川端康成在一九六六年成為第一候選人時未能獲獎,而在一九六八年被排為第三候選人時卻獲獎了呢?《讀賣新聞》分析說,這個時期評委會委員和學院成員的更換,或多或少對川端獲獎產生了影響。

艾斯特魯林格生於一八八四年,從一九四七至一九七○年擔任評委會主任。在他的主導下,英國詩人艾略特和美國作家福克納這些新文學世界的開拓者相繼於一九四八和一九四九年獲獎。可以說,艾斯特魯林格對形成戰後諾貝爾文學獎的潮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六十年代後期,學院吸收了不少新委員,艾斯特魯林格主任的影響力開始下降,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年,他推舉的第一候選人連續三年未能獲獎。

一九六九年,貝克特雖遭艾斯特魯林格的反對,但因受到年輕的評委的支持,最終獲獎。艾斯特魯林格認為,貝克特作品偏離了諾貝爾文學獎要求的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文學這一軌道。但是,比他年輕二十歲的下一屆評委會主任卻明確支持貝克特。

根據以上分析,大體可以得出結論,由於評委會委員和學院成員的影響力發生了變化,一九六六年川端獲得評委會的高度評價,為他贏得了一九六八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極端地說,一九六八年艾斯特魯林格未把川端推舉為第一候選人,相反導致對他抱有反抗意識的年輕的評委和學院成員把票投向了川端。當然,這些年輕人之所以對川端給予高度評價,所依據的是一九六六年艾斯特魯林格對川端的高度評價。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獲獎感不滿

六十年代,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派調查人員前往日本,向十多位日本文學界人士徵詢了有關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候選人的意見。一九六五年,評委會寫成關於日本作家的報告,其內容之一是提議同時授予谷崎潤一郎和川端康成文學獎。

在前述的候選人中,雖然也有三島由紀夫和詩人西順三郎的名字,但調查報告中推舉谷崎和川端的結論還是更具有分量。一九六五年谷崎逝世後,川端獲獎似乎已成定局。

一九六六年,作家伊藤整向瑞典學院提出建議,認為川端作品的魅力在於體現着日本的傳統精神。《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都認為,伊藤的建議對瑞典學院一九六八年授予川端文學獎起了重大作用。這兩家報紙還指出,伊藤也是英語文學專家,因此他的建議受到了瑞典學院成員的重視。

在此,還應該對川端獲獎的大背景做一簡單介紹。五十年代後,以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唐納德.基恩為首的幾位日本文學專家,一直致力於向歐美翻譯介紹日本文學。實際上,正是這一翻譯和介紹,從根本上提高了日本文學在歐美的地位。一九五七年,國際筆會年會在日本舉行,而川端是日本筆會會長,他為大會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際筆會的這次年會,吸引了歐美不少著名作家前來參加,美國代表團團長為斯坦因貝克,團員中亦有唐納德.基恩。二○一七年底,基恩回憶,國際筆會的這次年會大獲成功,日本文學在歐美的影響力顯著上升。不過,也應該指出,一九六三年,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要求基恩推薦日本作家時,他推薦的不是川端,而是谷崎。今天,回顧川端獲獎的歷史,可以說,如果谷崎不在一九六五年去世,六十年代後期獲獎的就有可能是谷崎,或者是谷崎和川端共同獲獎。

關於三島由紀夫,雖然他在六十年代後期被認為是獲獎的熱門人選,但基恩及其他歐美日本文學專家並未竭力推薦。不僅如此,接受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調查的十多位日本文學界人士似乎也未力薦三島。基恩在對評委會要求他推薦日本作家時回答說:「三島雖然是優秀的作家,但他還不到四十歲,很年輕。如果跳過谷崎和川端這兩位作家授予三島諾貝爾文學獎的話,日本人會覺得這是件奇妙的事。」

據九十七歲的老作家瀨戶內寂聽回憶,在得知川端獲獎的消息後,她和另外一位女作家立即趕到川端家去祝賀,但令她驚奇的是,在她們到達後,三島也很快就趕到了川端家,而且還帶了葡萄酒。瀨戶內說,看三島的樣子,他是從內心為川端的獲獎而高興。但是,幾十年後,瀨戶內從三島的弟弟那裏得知,三島對川端的獲獎十分不滿。關於這一點,基恩也在二○一三年撰文,認為三島渴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川端獲獎這一結果最終導致了這兩位大作家相繼自殺。

但是,筆者認為,面對川端獲獎這一事實,三島的內心到底如何,現在已經無法準確知道。不過,早在一九六一年,三島就寫信給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川端的文學成就給予了最高的評價。在此,我引用三島的這一評價,結束本文:

川端作品的細膩和優雅,讓(讀者)覺察到人性的深度……諾貝爾文學獎非川端先生莫屬。

(作者為日本中央大學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