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近日搬寫字樓,工作凡卅載的辦公室恍如稻田麥埂的積垛,一堆堆山高的積件是一疊疊沉積層。花了好幾個的周末、假期清理。在沉積層發現了金庸有幾封短箋及紙條,從這些短箋、紙條可略窺金庸對文字的嚴謹態度。
一九九三年關於校稿的短箋
其中有一封短箋是關於他的校稿的,內容如下(見圖一):
耀明兄:
美國之行,盼旅途愉快。
校樣改字不少,請費神校閱一下,以免改錯,謝謝。
所附插簽,希望搬動一下位置,與有關文字放在一起,免有突兀之感。
另行送上校樣原稿,Fax可能不太清楚。
此謹
日安
弟 良鏞 二十二日
改後最後清樣仍請Fax給我,但可自行上機印刷,不必等我OK。
這封短箋,沒有年份,也沒有注明具體稿件,當時我也沒有及時注上,令人遺憾。
但從內容看,是金庸對我傳給《明報月刊》的改稿,有多處修訂,信中還提到文圖最好放在一起,以免讀者「有突兀之感」,因是傳真,校稿可能不大清楚,他另送來校樣原稿,以供印證。
改後清樣也讓傳真給他,但又怕耽誤雜誌出版時間,所以讓我們先印刷,不必等候他最後定稿。
大抵那個時候,我正要赴美探望在美國的兩個女兒,他怕我行色匆匆,所以特別叮囑我:「校稿改字不少,請費神校閱一下,以免改錯」,在「改錯」旁還加了圈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金庸對自己的文稿,很是認真負責,可謂一絲不苟,每次改後,都盡量校閱一遍。
他與個別作者不同,他深諳雜誌出版時間的逼迫,耽誤不得,所以他讓我們先行印刷,不要等他最後「OK」,與乎《明月》個別作者不同,後者不理雜誌出版死線,非要等其核准才能上機,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延誤了印刷時間和發行時間。
《明月》名家不少,編者要應付不同名家的要求,一點也不能輕忽,金庸做過雜誌的編務,所以很能體會箇中甘苦。
這封短箋從傳真日期看,是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文章的改稿,應是指同年《明報月刊》六月號刊登、查良鏞親自撰寫的〈北國初春有所思〉。一九九三年三月間,時任明報集團董事長的查良鏞獲當時中共江澤民總書記的約見。會見時雙方就香港長期的繁榮安定、時任香港總督彭定康為加快香港民主進程的「政改方案」進行了廣泛交流。
作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金庸並不同意彭定康的主張,他認為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偏離了《基本法》,金庸熟悉中國的國情和香港特殊環境,他本人是不同意回歸後對香港進行急劇的政治改革的。某次與金庸好友倪匡聊起金庸的主張,倪匡完全同意金庸的觀點,他表示,如果香港的民主進程按照當年「雙查方案」(查良鏞與查濟民提出香港回歸後的政治主張:對香港民主政制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這一方案曾受到香港年輕人和學生的質疑和抗議,認為是保守方案,並到明報工業大廈示威和燒毀《明報》),香港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金庸在這篇文章中還提到江澤民在會見他的會客室茶几上放着一本《明報月刊》。過去屢傳聞中共領導人中不少人如萬里、李瑞環等都有訂閱《明報月刊》,可見這不僅僅是傳聞而已。過去查良鏞發表的重要文章,都是先由《明報》披載,再由《明報月刊》轉載。〈北國初春有所思〉這篇文章剛剛相反,先由《明報月刊》刊登,再由《明報》轉載。
有關曹捷文章的短箋
在沉積層還發現一張短箋,內容大意是說曹捷一九九二年初訪金庸的文章,內容如下(見圖二):
吳玉芬小姐:傳月刊潘耀明先生
耀明兄:
曹捷先生之訪問稿,揚譽太過,讀者恐有不佳印象,倘若尚來得及改動,請Fax給我一閱,略加刪節再用較妥,謝謝。
如已開機印刷,犧牲一些紙張,推遲數天出版也不妨。
良鏞
三·十七
金庸短箋所指的文章是曹捷用蔣一樵的筆名刊於《明報月刊》一九九二年四月號的文章,題為〈訪僧廬下的聽雨人〉,曹捷當時在英國BBC電台工作,我曾請他作為《明報月刊》特約記者,為《明報月刊》撰寫一些英國政壇相關文章,冠以「倫敦航訊」。「倫敦航訊」中曹捷以蔣一樵為筆名。金庸一九九二年初到英國倫敦遊學,我讓曹捷就近對他進行一次深入訪問。
這篇文章也許曹捷之前曾傳給金庸過目,金庸認為「揚譽太過,讀者恐有不佳印象」,讓我傳清樣給他,「略加刪節再用較妥」,甚至提到「如已開機印刷,犧牲一些紙張,推遲數天出版也不妨」,金庸愛惜羽毛,由此可見。
(作者為本刊榮譽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