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14-3-2
二〇一四年三月號
語文教育不可誤人子弟 (蔣 泥)

  中小學教育中,最核心的目標不是介紹知識,培養技能,而是涵養健美的人文情懷,其基本載體是語文。語文承載着一個民族文化的全部精神、靈魂與品性,多年以來我們卻極少顧及。何以識之?還是翻開我們的語文教科書吧。

  問題較多的是小學課本,流於說教和矯情。單看篇目,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裏面的內容,譬如:升國旗、我叫「神舟號」、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陳毅探母、「二○○八,北京!」、孔繁森、歌唱、二小放牛郎、臥薪嘗膽、軍神、孫中山破陋習、虎門銷咽、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在大海中永生、愛滋病小鬥士、林沖棒打洪教頭、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大江保衛戰、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排序: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選目。簡稱「蘇教版」。)

  鄧爺爺植樹、「紅領巾」真好、「雷鋒叔叔,你在哪裏」、一面五星紅旗、「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英雄雨來、黃繼光、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詹天佑、軍神、我們的方陣、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為人民服務、一夜的工作。(排序: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選目。簡稱「人教版」。「人教版」、「蘇教版」是目前使用最廣的兩套教材。)

  可能編書人總想着強化小學生「修身養性」的教育吧?不過這樣的教材只會繼續誤導一代又一代,要說編者愚頑不化,恐怕言重了,他們都很盡心,有時也無奈。

「中間人」與「童子功」

  欲新一國文化、精神之氣象,必先優化教科書選文,其所傳達的理念、精神、氣節,影響到一個人的終生,因為這正是長身體、長知識、長經驗,形成自我品性、意識的黃金年代,潛移默化是融在血液裏的,長大所學,無論如何去用功,都進不了血液。俗謂「童子功」。

  記得錢理群老師曾說,他只能做魯迅所說的那種「中間人」角色,因為自己沒有多少「童子功」。他一九三九年在重慶出生,後隨父母到南京讀小學,在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中學。父親錢天鶴先生,是農業學家,曾任金陵大學教授,抗戰時期擔任國民政府農林部次長,一九四九年丟下妻子和孩子,去了台灣。一九五三年,錢理群由於申請加入青年團員被拒,深受打擊。「我的入團介紹人,也是我的好友,一臉嚴肅地告訴我:必須從思想、政治與行動上與『反革命』的父親劃清界限」。一九五六年,錢理群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後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一九六○年畢業,流放貴州安順教書,一待十八年。一九七八年重回北京,考取北大中文系讀研。其讀書過程是分裂的,所學教科書自然存在重大缺憾。

  可資對比的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長錢理群五十歲,同樣是名門之後,十歲時遷南京,讀於家塾,學四書五經、英文、音樂、繪畫等,先後延聘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為教師。自小打下深厚的國學根基,熟背十三經。成年後遊學日本、歐洲、美國等長達十三年,終成一代宗師。

  這是兩代最優秀的天才人物,早年受教差異——「童子功」不一樣,帶來的治學路徑、成就大小不同的例子。

錢理群的《新語文讀本》

  錢理群對自己所長所短有着清醒的認識,痛定思痛,他一直想從事中小學教育,讓後來的孩子少走彎路。便親自操刀,主編《新語文讀本》,被譽為一九四九年以後最好的教科書。可是,這套書一般只作為「學生課外讀物」,而非指定的語文教材。屬「民間」自發行為。《新語文讀本》選到了其他教材裏少有的梁實秋、林語堂、陳寅恪、錢鍾書、陳獨秀、蔡元培、聶紺弩、楊憲益、林賢治、李長之、傅雷、顧隨、龍應台、羅曼·羅蘭、惠特曼、威廉·福克納、赫爾岑、卡夫卡、盧梭、愛默生、蒙田、福克納、索爾仁尼琴、梭羅等人的文章。以銳氣、美文見長。足見人教版、蘇教版所缺。

  《新語文讀本》小學版在選文上確實費去不少心力,不過它和中學版一樣,偏厚,一個學期怎麼能學好學透學精?民國時期的課本不然,雖然它一般分為啟蒙、常識、歌謠、修身、故事、童趣等幾大類,但每類教材都很精簡,指向和目的也有所分別。李慎之先生在世時,就曾對我說,他最懷念的還是小時候自己所學的公民課讀本,最想編一本類似的書,做一個公民課教師,給孩子們講解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憲政,什麼是民主,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法治,什麼是選舉等等,其內容可見一斑。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民國時期完整的中小學教材,都各有特色。譬如一九一六年,中華書局編輯出版中華初等小學「新式修身教科書」,主張「若要兒童有堅定的信仰,就應當追求傳統的道德」。

  一九一七年,商務版《國語教科書》由莊俞、張元濟等人編成,封面介紹說「小學初級學生用」,只有上下兩冊,每冊二百零八課。從兒童居家、處世、讀書、見聞等取材,多數編成以孩子為主角的故事,圖文結合,介紹自然、農商、歷史、生活小常識,全面、深入、精微、純樸,成為民國年間影響最大的語文教科書。內容包括:清潔、起居、節飲食、惜物、惜時、孝親、睦鄰、好學、去爭、愛同類、濟貧、勇敢、鎮定、戒惰、蝙蝠、鸚鵡、蟋蟀、灑掃、文彥博、陪客、打麥、插秧、乘涼、烹飪、職業、擊球、兵器、西瓜、鏡、車、象、筆、草帽、楊柳、蠶、絲、黃帝、嫘祖、太湖、虎丘、嵩山、傳書鴿等。這些文章,比較成體系,近取其身,生趣盎然。連介紹到的那些人物,也都是歷史上的,幾百年以外的,每個人都是截其一點,風格樸素,親切自然。文字更考究。亦文亦白,盡量用白描,深具漢字之簡潔美、意境美、音韻美、含蓄美。融入了多麼深闊的傳統文化的因數在內。

  讀這些美文,我們既能吸取知識,了解社會,又能熱愛生活,懂得禮儀,學會基本的交往、處世、為人、修身之道,沉醉於優雅乾淨的文字意境中。

  (作者是內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