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今年一月二十八日,隨着巴黎大皇宮那個眩目的「中國之夜」揭幕,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紀念活動便正式在法國展開了,接着全年都有各種大小展覽與表演等。有一個頗有趣的項目,是兩名年輕人騎自行車走一萬二千五百公里的絲綢之路,遙遙響應古遠的駱駝客。
中國方面也是活動眾多。北京電視台拍攝一部紀錄片,講述巴黎大學漢學研究所創辦人之一,也是法語版《紅樓夢》的校譯者鐸爾孟(André d'Hormon)的事迹。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了閻純德教授主編的「巴黎文叢」共十二本,反映了一些久居法國的中國作家或學者的精神面貌。
來法國巳近四十載,當年全巴黎只有一間可買到豉油的小店,現在已有好幾個重要的唐人區。華人在法的生活狀況有了不少變化,主要的因素是中國的富強。
二○○八年北京奧運開幕,熒屏上小林妹妹唱出《歌唱祖國》時,不知多少老華僑對着電視機熱淚縱橫,彷彿一輩子的辛酸與委屈都被歌聲洗掉了。儘管中國的社會問題重重,貪污腐敗像禿鷹般啄食民脂民膏;經濟起飛是件金縷衣,蓋着一個滿是疤痕與膿瘡的巨大軀體;但祖國到底站起來了,只有殷殷寄望那些努力與病毒作戰的人。與國內民眾相比,久居異國的僑胞無疑有另一番感受。
習近平主席三月底訪法時,一簽便簽了好多重要合約,訂購飛機、直升機等等,而法國人心愛的熟食如肉醬火腿等,終於獲准輸進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黃金叮噹響着從天空掉下,把曾經響徹雲霄的維護人權呼號蓋得不剩一絲歎息。
法國中學設有中文課的比以前普遍得多了。不少年輕人都想到亞洲尋找發展機會,西遊記越來越有成為東遊記的趨勢。
民間又怎樣呢?第二至第三代的華僑子弟都紛紛脫離餐館洗衣店等傳統華僑行業,進軍各行業,成績驕人。不過,許多中國遊客和中國移民態度粗鄙,把堂堂禮儀之邦的面子拋盡;而不良商人的可恥行徑,使「中國餐館」成為了「不合衛生」的代名詞;「中國出產」的日用品與「壞品質」劃上等號。中國人製假貨,國內國外,無分彼此,設立「野雞學校」提供假文憑、假駕駛執照、假的員工餐券……使人譁然。
一位活躍於商界與傳媒的朋友表示:當地政府對華人的關注近年有明顯的增加。此地華商十分活躍。十三區是歐洲最大的華人聚居點,與潮州等城連結為姊妹城。僑領努力發展中國民族文化,近十多年來,春節慶典已成為十分吸引市民的活動。而近兩年來亦將中秋節介紹到此地,例如安排法國小朋友參與提燈行列,雖是細節,卻是撒下兩個民族交流的種子。他們亦努力為華僑謀福利,如爭取在安老院雇用懂中文的員工等。今年三月,陳文雄成為首位華裔巴黎市議員。
中法文化融合
法國人醉心於中國文化,這可以我小小的切身經歷作證。從初定居巴黎時從事兒童書籍插圖工作,以至後來在繪畫圈子或出版界接觸到的人,差不多毫無例外、不同程度地仰慕中國文化;我受到的禮待,無可否認是大大沾了我們古遠文明之光。這與日常生活中有時的不愉快經驗大相逕庭。一般來說,越是無知的階層,尤其是遇到經濟困局時,越容易歧視或抗拒外人。
法國漢學傳統深遠,是西方漢學的起源地。早在十六世紀時耶穌會教士已研究中國歷史。一七二五年杜赫德(Du Halde)出版了四大冊《中華帝國全誌》。一七九六年,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在巴黎成立。而一八一四年法蘭西公學院(Le Collège de France)院士雷慕沙(Jean-Pierre Abel-Rémusat)創辦漢學講座、被視為西方漢學的先聲。十九世紀末,有歐洲漢學泰斗之稱的沙畹(Edouard Chavannes)成就輝煌,繼而景象蓬勃,是法國漢學的巔峰期,在國際上佔領導地位,影響深遠。可是二次大戰沉重打擊了法國國力,同時也間接使歷史久遠的漢學研究轉弱;不過後來又再有復興之勢。傳統上法國以研究人文科學、古代經史考據為主線,現亦漸漸轉向現代中國的文史、經濟和政法制。
近代史上的重要中國人物,曾至法蘭西生活或求學的極多:政界有周恩來、鄧小平、趙世炎、陳毅等。科學界有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嚴濟慈和對中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錢三強等。文化人更是多不勝數:陳季同、敬隱漁、蔡元培、梁宗岱、蘇雪林、方于、戴望舒、傅雷、李金髮、郭麟閣等。音樂家有冼星海、馬思聰等。畫家從早期的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常書鴻……以至四五十年代留法的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不能盡錄。
近年來,各種與中國有關的文化活動如電影節、戲劇節等越來越多。中國和法國有兩處很相似的特點:都是具有強烈的本國文化特色,同時非常開放,融合異國文化是歷史傳統。
現在兩國間往還繁密,鐵鳥代替了駱駝隊,帶着文化經濟等行囊遨翔於東西方之間。這般互相滋潤下,將會開出哪些新異的奇葩?
(作者是定居巴黎的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