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在歐洲中部行走,處處感受到二戰的影響。當時戰火席捲之處,多少城池淪為廢墟,不曾受到戰火洗禮的城市,極為稀罕。
法西斯的野蠻摧毀
戰爭對城市的摧毀可分兩種情況:
一是法西斯的野蠻摧毀。同德軍轟炸倫敦、日軍轟炸重慶的性質一樣,古城華沙也被希特勒的炮火毀壞。現在看到的華沙老城,是戰後根據原貌恢復的。因為其相似度超過百分之八十五,所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華沙參觀皇宮時,看到一部紀錄片,它敍述了波蘭皇宮的歷史。一九三九年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德國佔領軍將三十萬猶太人送往集中營;蘇聯佔領軍則將數萬波蘭軍官秘密槍殺於卡廷森林。到了一九四四年八月,蘇軍反攻已經逼近華沙。蘇聯政府答應援助波蘭地下組織舉行反德暴動。波蘭「國家軍」想獨立解放德國佔領區,採納了蘇聯政府建議。但隨着德軍的增援,起義失敗了。德軍連續六十三天的狂轟濫炸,將華沙夷為平地。蘇軍隔河觀望,沒有履行承諾,「國家軍」彈盡糧絕,被迫向德軍投降。紀錄片還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在德軍佔領華沙之前,波蘭一些有識之士傾盡財力早將皇宮內部珍貴文物運到英國和美國保存。德國佔領軍找不到文物,就把保護文物者都送進了奧斯威辛。戰後,宮內文物完璧回歸。保護者卻永遠看不到了。波蘭戰後由共產主義者執政,他們當時能夠做出按照原貌重建華沙老城的決策,頗具文化的見識。
盟軍為了戰勝的摧毀
城市的另一種摧毀出於盟軍戰勝法西斯的軍事需要。二戰後期,盟軍取得了火力優勢,要以空軍和炮兵摧毀軸心國的指揮中心、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萊茵河畔的漢諾威成為轟炸目標之一。漢諾威是德國下薩克森州首府,人口五十萬,現在以舉辦世界博覽會而著稱。歷史上漢諾威的君主也是英國國王,從喬治一世開始這裏誕生過五代英國國王。市政廳展示了四個城市模型:十七世紀的漢諾威、一九三九年的漢諾威、一九四五年成為廢墟的漢諾威和現在的漢諾威。在廢墟的漢諾威前,我駐足多時。雖然是模型,看着也讓人震驚!一九四一年二月英軍出動一百八十九架轟炸機,近百萬枚炸彈擊中了這座小城,包括巨型炸彈、燃燒彈,城區三分之二成為廢墟。一九四五年一月,隨着反法西斯盟軍在東西兩線的節節勝利,歐洲的制空權已掌握在盟軍手中,處於軍事要衝的歷史名城德雷斯頓,也是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重點目標,投擲的炸彈約有三千九百噸。恢復原貌的修復工程至今尚在進行。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作者是內地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