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作家柳青以長篇小說《創業史》名世。這部小說描寫的是中國五十年代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形象地表現了農業集體化、統購統銷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邏輯關係。小說一九六○年問世,得到輿論極高評價,被稱為史詩式作品,當代文學的典範。柳青曾經公開表示:要從互助組階段起,把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過程寫成一部大型的長篇小說。全書共分為四部:第一部寫互助階段;第二部寫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鞏固和發展;第三部寫合作化運動高潮;第四部寫全民整風和大躍進至農村人民公社的建立。柳青本人也具傳奇色彩,他為參與合作化全過程,創作小說,放棄大城市生活,身為九級幹部,掛職縣委副書記,到陝西農村安家落戶。第一部四易其稿,整整寫了六年。第二部遲遲沒有面世,直到一九六五年,第二部上卷初稿才在雜誌上連載。第三、四部直到去世也沒有完成。柳青的創作計劃為什麼停擺?成了眾說紛紜的謎團。
人們關注柳青,因為他的藝術表現水準高於同代作家。他在《創業史》之前已發表過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在延安作家中,他是中西文化修養較高者,中學時已經能夠用英語講述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段落,背誦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獨立宣言》,用英文閱讀西方文學名著。他熟知中國與西方描寫方法的不同,能夠取其所長,為我所用。文革中,張春橋、姚文元控制的上海市委寫作組要炮製《虹南作戰史》,創作成員人手一冊《創業史》,想以此為藍本和趕超的目標。
一個充滿內心掙扎的知識分子
柳青逝世兩年後,中國農村開始包產到戶,繼而人民公社解散。毛澤東掀起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作為烏托邦的悲劇,被送進歷史的博物館。《創業史》和柳青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由此顯得尷尬。二○一六年一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柳青的女兒劉可風撰寫的《柳青傳》,披露了父女之間不曾公開的若干對話,展示了柳青晚年複雜的內心世界。原來,柳青並不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始終不渝的虔誠歌頌者,而是一個毛澤東時代充滿了內心掙扎的知識分子,在某些方面可稱為中共高幹中少有的覺悟者。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作者是內地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