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16-8-31
二〇一六年九月號
池田大作與王蒙對談:生命有尊嚴(一)

池田名譽會長: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名著《戰爭與和平》的結尾部分寫道:「愛善的人互相攜起手來吧」,「如果惡人結合成一股力量,那麼,正直的人也必須同樣做。」
記得戰爭期間被空襲燒毀了家,失去了重要的書籍,在月光映照的廢墟上,回想《戰爭與和平》的種種詞句與場面。當時,年輕的我們也痛切感受到人類社會的悲劇輪迴。
人的心裏有「善」和「惡」的活動。有愛和平與文化的心,同時也有傾向於暴力、野蠻的心。悲慘的戰爭翻來覆去,絕不能重蹈覆轍,這是人類的共同願望。
一九八四年,我應邀在北京大學講演,題為「通向和平的王道——我的一個考察」。當時我關注的是中國長久培育的「尚文」風氣。即使在戰亂時代,文化也還是比武力更受重視,靠文化支撐社會。可以說,從這種歷史與傳統汲取的智慧最具有中國特色。那也是人本主義,以文化主義為主軸的生活方式。
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留下一句名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唐詩人白居易死後諡為「文」,人們稱之為「文公」。白居易曾道:「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我想藉機通過中國代表詩人和文學作品加深對人和社會的洞察,談談文化軟實力所帶來的和平與繁榮之路。
王蒙先生:正是時候。前些日子我在天津觀看了莫斯科音樂劇院演出的歌劇《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原作,普羅科菲耶夫作曲。莫斯科音樂劇院由前蘇聯戲劇大師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弗拉基米爾.涅米羅維奇—丹欽科創建於一九四一年。
印象最深的是,戰爭中、和平中,人仍然是人,每個人也仍然是他自己。
戰爭最激烈時也有友誼,有愛情,有戀慕,有回憶,有純真,而且有和平的期盼。
在和平中,人往往不能充分估計戰爭的危險與代價。世界上有人有責任感,也有人完全沒有,只求滿足私欲。
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之際,人應該學習更多的東西,但有時人不理解好好學習的意義,跟不正視現實一樣,不正視歷史。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

(二○一三年,池田大作和王蒙先生通過書信對談,主題為「贈給未來的人生哲學──凝視文學與人」。本文為第六回上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