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17-2-28
二〇一七年三月號
後現代性的先知鮑曼 (鄭政恆)

當代波蘭社會學大師鮑曼(Zygmunt Bauman)二○一七年一月九日於英國利茲郡家中去世,享年九十有一。
鮑曼的學術重心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正如研究鮑曼學說的丹尼斯.史密夫(Dennis Smith)在《鮑曼—後現代性的先知》(Zygmunt Bauman: Prophet of Postmodernity)所說,現代民族國家、現代科學與資本主義本來是三種強大的力量,但社會變化,民族國家萎縮,危機意識升溫,資本主義全球化,歐洲帝國主義終結,後現代狀況隨着以上四個變化而出現,「鮑曼相信,後現代的世界是一個無根的異鄉人世界:在這個世界之中,男男女女企圖生存活着,並動用他們偶而獲得的個人資源去創造意義。」
史密夫又指出,一九七二年後鮑曼的英文著作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是關注社會主義烏托邦;第二組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後現代轉向,包括論歐洲的知識分子和猶太人歷史經驗的三部曲《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Intellectuals)、《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現代性與矛盾性》(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第三組是九十年代的後現代分析,如一九九八年先後出版的《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和《全球化—人類的後果》(Globalization : the Human Consequences),以及《尋找政治》(又譯《後現代性與政治》,In Search of Politics)。
《鮑曼—後現代性的先知》一書面世於一九九九年,進入二十一世紀,鮑曼以重要著作《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開展對流動╱液態現代性社會的分析。

(如欲閱讀全文,可到「網上商店」購買下載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印刷本。)

(作者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