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小橋流水
正是夏天繁花時節,橋欄上、窗檻邊,一片柔麗繽紛。盧菀河(Loing)、佩素河(Puiseaux)和布里亞運河(Canal de Briare)婉轉地流過蒙達爾紀城(Montargis),一百三十多座小橋,水靈靈,幽靜舒閒,好一幅典型的法國安居樂業圖。而且這區以盛產蜜糖馳名,更隱隱添了點兒溫馨氣息。像多數城巿、有堡壘、教堂等古色古香建築,街道上許些房屋都像曾看到的一九○○年左右的舊照,無大改變。如果不看那些現代化的商號招牌和汽車,完全可以回到一百年前:橋上、路邊,擦肩而過好些黑髮黃膚的年輕人,那個矮小敏捷的,不正是十六七歲時的鄧小平?還有蔡和森、趙世炎,及常來此處的周恩來……這個小城,曾經譜過一首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澎湃革命曲。小橋流水人家,勁道東風駿馬。
勤工儉學大本營
一九一九年,第一批、八十九個勤工儉學生在上海黃浦碼頭上船前赴法國,主要居於這兒。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後來分散去了法國各省。但兩年多之間先後四百多個東方人來此住過,在一個人口不多的傳統中部小城無疑是很矚目。
我們與畫家陳建中夫婦同遊,從巴黎南下一百公里,經過茂密的大森林、富庶的農田和畜牧地。汽車停了在古城外大停車場,正對旅遊咨詢局。他們預備好了一份「偉大的足跡」地圖,讓人按圖索驥。
踏上一條闊大的橋,便來到古城中。沿金色大道(Rue Dorée)而下,在十字路口轉左盧菀河街(Rue du Loing)走不到十分鐘,轉右窄長幽靜的特里爾街(Rue Raymond Tellier),來到十五號,一間三百年的三層樓房,當年一些華人學子曾居於此,現成為了「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這間平凡的小屋,自己也預料不到有一天竟承載起如此特別的一段歷史。
要前來參觀請先查好開放時間,目前他們一星期只開放星期三和星期六兩天,而且下午五時便關閉。我們抵達時已四時四十五分了。幸好接待小姐十分友善,告訴我們可以慢慢看。除了一套介紹勤工儉學運動的短片,展品主要是一些照片和文件。
腐敗的清末,受到西方的突然衝擊,中國遍體鱗傷,軍閥、動亂,苦患連年,經濟瀕臨崩潰。在這個關鍵性時刻,有些熱血人士渴望輸入西方文明作為救國之道。李石曾(一八八一—一九七三)在一九○二年便到蒙達爾紀農業實用學校求學,對法國的自由思想和先進科技都非常佩服。然後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等創立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讓很多同胞能夠到法國留學,通過做工,來解決學費,同時鍛煉毅力和人格。這是十分崇高的理想。
這個計劃一推出,反應便非常熱烈。兩年多之間內前後有十八省一千六百多個年輕人分二十批赴法,其中四川人最多、有三百七十八人,其次是湖南三百四十六人,女生六十名中有四十個是湖南人。可惜理想雖高,實施方式不周全。況且那時大戰初癒的法國,百物蕭條,許多學子找不到工作,無法勤工,更枉論儉學了。境況混亂困難,更有貪污、私利等,發生了無數爭執。因為在國內招生時無標準,質素十分參差。有人努力求學,有人遊手好閒甚至嫖賭飲吹(陳學昭曾將此情況報道回國,有人恐嚇要打她)。於是有人學業超卓,有人一事無成。也有人更不幸,如重慶來的羅永純,體格魁梧,豈料一到蒙達爾紀便染上肺結核,幾個月後便喪生異國。而後來理昂中法大學成立後,因收學生條件惹起巨大爭議,發生了搶佔理大事件,有些示威者被法國警方遣返回國。
其實,不同派別和來源的留學生間早已不斷發生劇烈的階級鬥爭。而這個運動最特別的現象和影響最深遠的是其政治化:一些激進分子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旅歐黨團組織建立,成為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搖籃地的海外分支,育出了許些共產黨基本幹部。
我們上到二樓。除了資料,亦有許多團體照片,當年的學子拍照時的衣著都整齊得體。舊照片叫人看得津津有味。有好幾張周恩來的照像,年紀輕輕已英氣勃勃。他雖不是住在此城,卻是常常來參與戰友的活動。一邊牆上面是二十多位青年的放大照像,像醞釀中的星雲。有些在風起雲湧間成為國家棟梁,有些壯志未酬便為革命而殉身了。與中國朋友一起參觀無疑特別親切,我們的血脈中流相同的歷史。一面看一面談這些人物的際遇,生命巨濤的力量使人震撼。
有一座蔡和森與向警予這對革命戀人的頭像。理想與愛情並融,在此城結為夫婦,純靜的白色雕塑,像凝聚了青春燦爛如神話的時節。怎會預料到後來的離異與年紀輕輕便犧牲?
還有葛健豪,是蔡和森與蔡暢的母親,來法時已五十四歲。她是一位非凡女子,畢生為爭取人民幸福而努力。一九一八年四月,由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發起的「新民學會」,就是在她家成立的,豪邁干雲。
另一壁牆上是毛澤東和戴高樂的巨照,及展覽兩張紀念磁碟,分別是百年前的長沙湘江岸和蒙達爾紀火車站。紀念一九六四年中法兩國全面建交。當時正是「詩人元帥」陳毅擔任中國外交部長。
三樓一邊是個小型會議廳。另一邊除了展出一些文件,亦有一些物品,如當年印刷宣傳刊物的桌子等。
當年足影
然後我們來到金貝特路(Rue Gambetta)上的市政廳,當年是男子中學,中國男生都在此上課和寄宿。何長工、王守義、唐靈運、陳毅、李富春、李維漢、聶榮臻、徐特立、趙世炎、李立三、蕭子暲……都成為在中國影響巨大的人物。想像當年他們的年輕身影使人神往不已。
沿此路走到三十一號便來到李石曾的故居前。是普通民居,不接受參觀,只在門邊有個小小的紀念銅牌。牌上寫李石曾曾邀請孫中山和蔡元培等到此城講學,但找不到更詳細資料。李石曾曾經在此城南郊的謝努瓦(Chesney)農業應用學校攻讀,後來才去巴黎研究比牛奶和肉類都價格低廉的大豆產品。一九一五年更在巴黎西北郊哥倫市創立豆酪製品廠,為中國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當年他難以預料到,現在大豆製品已成為法國健康食品寵兒呢。
繼續走這大路,盡頭轉左來到杉松中學(Collége Chinchon)。建於一九○四年,是歷史上第一所為女子而設的公學。中國女留學生們就是住在這兒。樹影下,想像走過英姿煥發的向警予、蔡暢……
中學的女校長杜蒙夫人的兒子荷內(René Dumont,一九○四—二○○一)那時未滿二十歲,與這群年齡相差不遠的東方學生成為好友。幾十年後與蔡暢在中國重逢,那時的年輕姑娘已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杜蒙是個充滿理想的人,致力為貧窮的非洲國家推進農村發展。他是位生態學家和環保先驅,一九七四年,是第一個「綠黨」總統競選人。他曾多次前赴中國考察農村,並出版了四冊以中國農業為題的著作。中法復交後,他邀請中國駐法大使來蒙達爾紀訪問,虧他的努力,這段重要歷史重新被帶到光環下。
越過運河到古城近邊處,來到樹影婆娑的獨吉公園(Jardin Durzy),這兒有四十八種不同的罕見樹種,是散步憩息的好所在。在如此優悠的景色間,一九二○年七月六至十日,「蔡向同盟」這對革命伴侶在此召開留法學生大會,提出改造中國的新政黨主張,豪情壯志,是啟發新思想的里程碑。
跟,沿運河而上不遠處便是一個氣派井然的法式園林,中央有一座宏麗的獨吉府邸(Hôtel Durvy),現為博物館。一九一二年時李石曾在此與政府官員商討協助中國學生來法的計劃,獲得支持,所以翌年便有第一批學生來到此城,是後來勤工儉學運動的先聲。
跟便經過運河邊,運河沿堤的法國梧桐特別粗壯,原來是一七九○年時植下的,也真閱人多矣。城牆路上的德紹莫府邸(Hôtel Desormeaux),這座夾於兩個古城牆塔中間的十七世紀建築物,便曾經是那位「中國之友」荷內.杜蒙的居所。
就在這兒附近,當年有一座公共浴堂。那時的學生宿舍沒有足夠的生設備,學子們通常每周一次來此洗澡。不過現在已是私人住宅,不供參觀了。
在中心區的米夏布廣場上是香噴噴的黑巧克力烤杏仁糖名店,一九二五年建成這間美侖美奐的新歌德式店子,到了今天成為此城的地標。
因為書展即將開始,滿街貼出了海報,平添了書香。小店、咖啡室、餐館,熟鬧而不擠迫,好怡人的一個城市。
百年紀念
然後去到火車站。今年五四一百周年,也正是第一批勤工儉學生來法一百周年。五月四日那天,火車站前的鄧小平廣場上,在三百多位來賓間,中國大使與當地政要為一個新設的紀念碑揭幕。是雕刻家吳為山的作品,高差不多三米,闊四米半多,上面是當年留學生精英的浮雕像。
空闊的廣場上。不少人下班從火車站出來,在日常生活的軌道上忙碌。而我們在紀念碑前,感受甚深。
回程時繞到城北附近的玉青松(Hutchinson)橡膠廠。當年曾有二百多名中國學生,如王若飛等在此每天工作八小時,工餘學習,十分艱苦。鄧小平在製鞋車間工作,住在工廠對面簡陋的工棚裏,並在此度過十八歲生日。這間工廠現在仍是業務蓬勃。
樹林田野,富庶安寧。這個平靜的小城,卻潛遠在地球另一邊一段浩瀚的史。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為旅法香港女作家、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