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上山下海為求立足
九十後與○○後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我會說「童年」。我的童年,雖同樣有課業壓力,也要被迫學習我不心愛的鋼琴,但下課以後乖乖做好功課,得到外婆一聲「去吧」後,就可以跑去樓下公園當「街童」,蹓躂至天黑才回家吃晚飯,一天又過去了。新生代的孩子,或許只能在熒屏裏的郊外「絕地求生」、和NPC(non-player character)寒暄幾句已設定的閒話,其餘時間不是到補習社,就是要去上興趣班當一個被認證、妥妥貼貼的「萬花童」,感覺度秒如年。
真累啊。而作為他們未來老師的我們,亦然。首先,你要確保自己學歷水平夠高,又要確保興趣範疇夠廣,課程證書夠多,上至山藝下至導遊牌照(名副其實的「上山下海」),才夠份量立足於這個花花世界,否則學生比老師更「老師」就諷刺了。再來,就算你教的是中文,也要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英語,最好涉獵點日語、法語,不只可以兼教多科,更方便你將來帶領課外活動,手語當然也少不了,這樣面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可得心應手……
當年無憂的「街童」,搖身一變「萬花童」的萬能老師,為了讓孩子進步,所謂教學相長,唯有比他們交的報名費更多、更密吧!
香港浸會大學 麥嘉怡
不悔背負「殺人兇手」之名
「前世殺咗人,今世教語文。」這是小學三年級的我從老師手中取回〈我的志願〉時得到的回應之一。「這條路不易走,要做好心理準備啊……」老師當日帶着些許欣慰且感歎的臉容,至今不時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在去年的大一新生學術會面中,學術指導老師問了大家一句:「你們為什麼會選擇中文教育這一科?」大部分人均回答是因為對中文或文字感興趣,我固然對這些皆有興趣,但更驅使我選擇踏上這條路的是「教育」。
社會環境的變遷、家庭教育的變化、教育制度的轉變……通通都使學校教育變得更不容易。年少時認為老師負責的不過是傳道、授業、解惑。但隨年漸長,經歷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又遇到了不同的學生,加上看着社會的發展,縱仍未出茅廬,早已明白前路絕不是什麼康莊大道,但也斷不是可怕的深坑。「教育」不是只停留在課堂中,不是只在乎於書本上的知識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找尋到「自己」,行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路。若在未來能夠成為學生的啟蒙老師,那麼我也不悔在上輩子背負着「殺人兇手」之名了。
香港教育大學 連樂君
還是希望從事教育
最初選擇報讀教育文憑,其實也經過一番掙扎。老師這個職業雖有其專業性,但在認受性方面顯然又不及其他的專業人士。而且我聽過不少前線老師的分享,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從事教育的難處。這讓我明白到理想和現實存在一定落差,現實是除了教學外還需兼顧大量的行政工作,也承受着不少心理壓力。但經過反覆思量,我還是希望從事教育。
學生在成長階段難免會經歷不少困惑與迷惘,而這些也是我在成長中經歷過的。成長其實就是個不斷突破經驗,從而得到力量的過程。我着實希望可以與他們共同經歷,並藉着個人經驗,使他們不致於感到過分徬徨。在修讀教育文憑時,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絕非易事,從而也更堅定自己的信念。教育者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也應與時俱進,並且擁有國際視野,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當我每次感到灰心失意時,往往會回歸到最初對教育的信念,從而自勉。
香港大學 林佩君
(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