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近一年多來,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人類生活方式改變很多。我進一步說,幾乎連地球也停轉了。信口開河嗎?請看這次東京奧運會名為「Tokyo 2020」。現在還是二○二○嗎?莫非地球不動,歲序不再更新啊!
自古以來,運動的目的在於建立 「身心健康,均衡發展」的正確觀念。奧運會的格言就是:「Faster, Higher, Stronger」。東京奧運會特別加一個字,成為「Faster, Higher, Stronger—Together」,字字押韻。「er」除了作為形容詞「更加」比較級之外,還有「人」的意思。驟然一看,彷彿英文也可語帶雙關。際此非常時期,讓我們領悟到人與人之間的「生命共同體」涵義加深了。
運動員與心理健康
古代奧運會只有賽跑一項,勝利者也只有一個人,終生可以享受雅典政府的優遇。這次開幕伊始,美、中兩大國一直是競爭的對手。每項決賽有金、銀、銅三個獎牌,大贏家怎麼算法呢?金牌才算,或是三種牌的總數呢?在競賽過程之中,中國得到的金牌遙遙領先,而美國三種獎牌的總數最多,各自封王稱勝,互批算法不對。其實,每項比賽分為三等獎牌,乃遲至一九○四年在美國舉辦的St.Louis奧運會才固定下來的。在節約能源的理念前提下,今次奧運獎牌是利用收回廢鐵而重鑄的,名曰金牌,實為銀造的六克鍍金,現值八百七十美元。銀牌是純質的,市價四百九十美元。銅牌就不值錢了。獎牌獎章應是無價之寶。即使一紙文件,涉及文化遺產,就是價值連城。日前媒體報道,朱雪瑩與汪順兩位中國選手,發現他們這次拿到的金牌,已有變色損壞的現象。東京方面的解釋是,那並非鍍金損壞而是清除油跡的正常現象。為着防止獎牌刮痕,外加一層薄油材料保護,絕不影響金牌本身的品質。
現代的社會中,運動員有職業與非職業性質的區別。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之前,職業運動員是不能參加奧運會比賽的。不過,有時職業的定義,全職或兼差,難有界限,尤其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業餘者接受商業補助,情形更為複雜。直到一九九二年巴塞隆拿奧運會開始,就有職業運動員參賽了。在自由的社會,參加奧運會是個人的意願與目標,奧運選手與職業盈利之間,必將取得平衡。或不致成為爭議難解的問題。
運動員也是人,健康出現狀況是常事。歷經五屆奧運會榮獲二十三個金牌的美國游泳健將「飛魚」Michael Phelps和女子網球兩屆大滿貫得主大坂直美,也是這次手接火炬點燃聖火的標志性人物,二人均曾患有抑鬱症。今年五月底法國網球公開賽時,大坂直美以身體不適退賽。九月三日,她捲土重來參加美國網球公開賽,卻敗給加拿大的小將Leylah Fernandez,賽後病發,她哭了,把帽舌遮臉,連說「對不起」。
不參賽的勝利者
這次美國代表隊曾發生了一個意外事件。八月九日,《洛杉磯時報》刊出一篇特稿:〈貝爾絲,一個不參賽的勝利者〉("Biles, a Winner Without Even Competing")。貝爾絲(Simone Biles)這位體操天后,也是八月十六日《人物》雜誌以〈勇氣與榮譽〉為主題的專稿所推崇的封面女郎,稱讚她面對個人的健康問題,能夠當機立斷,作出最佳的抉擇。
貝爾絲身擁二○一六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四金一銅之外,另加二十五個世界紀錄獎牌,被公認為這次奧運會美國的最大希望與驕傲。開幕典禮那天,由她領隊入場。令人驚奇的是,她以自己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為理由臨場退出比賽,因而被稱為「不參賽的勝利者」。另一方面,她又特別安排在東京近郊以醫科聞名的順天堂大學體育館勤加練習。拖到奧運會尾聲,她選擇參加沒有驚險動作的團體和個人兩場競賽,分別得了銀和銅的獎牌。她說:「競賽是為了個人,出場參賽與否是自己的決定,銅牌也心滿意足了。」在運動史上,這位出色的女選手應該是很好的個案研究了。
受了龐大的「社交媒體」讀者群的鼓勵,貝爾絲早有推銷「山羊」(GOAT,The Gold Over American Tour)運動衣物品牌的計劃,率團巡迴全國各地表演宣傳。奧運會體操隊全部隊友是基本團員,只有替代她出賽而獲體操全能金牌的Sunisa Lee(李蘇妮),一個苗族華裔沒有加入,算是例外。九月二十一日在Tucson,Arizona首演後,移師加州。十月初,續向中西部、南部,及東岸等地推進,十一月七日將在波士頓表演壓軸一場,完成三十五個城市之旅。節目中特增「心理健康」一項,也可說是寓教於樂了。從一名出色的運動員,搖身一變而成為職業商家。自由社會之可貴,即在於此。
世上種種競賽,只是爭一時,非爭一世。奧運會的個人成績記錄,則可視為人類身心均衡發展、健康進步的歷史。運動員個人的成績可引為自傲,他們堅強與進取的意志,以及友愛、合作與榮譽的精神,更應為世人所愛慕、敬仰與效法的。
(作者為旅美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