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由香港作家聯會、《香港作家》網絡版主辦,《明報月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的文學講座「用生命寫作的人—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十一月六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展開對潘耀明新書《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名家手跡背後的故事》的討論,約二百位文學愛好者出席。活動由作家周蜜蜜主持,並邀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許子東、香港專欄作家黃子程、《香港作家》網絡版總編輯萍兒發言,並由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張雙慶作總結發言。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家炎為該書撰寫長篇序文,認為「這部豐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潘耀明好友、著名影星林青霞在她的微博公眾號上推薦潘耀明新書:「那天晚飯後回家,收到一本大書,翻開來看,即刻放不下……鳥叫了,不停,天亮了,還在看。」
與時間競賽、用生命寫作
《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講述潘耀明與巴金、錢鍾書、楊絳、葉聖陶、俞平伯、沈從文、卞之琳、金庸等眾多文壇名家的訪談交往,並配以書信、手稿、照片等,道出與他們相交多年中別具價值的寫作研究、生活軼事,更立體地呈現了一批文壇作家的風貌。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在發言中感慨表示,這些老作家們,都是「在拚力與時間競賽的人」、「用生命寫作的人」,在經歷了生命的各種磨難和艱辛,甚至生命最燦爛的年華都耗在批鬥、勞改、寫自我檢討上,仍然熱愛文學,都想窮餘生之年去寫作,把過去被虛耗的時間掙回來。
潘耀明回憶,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與著名學者及作家曹聚仁相識,曹聚仁說:「你們都是文藝青年,最好趁年輕選定志向,給自己一些文化課題,下點苦功夫,日積月累,將來肯定會有所成。」他把這話聽進去了,因長期涉獵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對相關作家也開始關注。在與多位名家近半世紀的交往中,他積累了近千件手稿及書信。
在分享中,他更表示對香港原創文學的未來發展感到擔憂,「相較於影視、表演藝術等領域,特區政府在文學方面的投入一直較少,因此我也擔憂香港原創文學的未來發展。」他希望可以此書,令大家看到文學界的歷史與價值,如同書名所言,令心向文學的情感在人們心中流動。
以作家為本的文學史
許子東表示,觀察香港文學有三個角度:一是香港作家所著、在華文文壇中都被定義好的作品;二是注重香港本體性、表現香港主題的作品;而潘耀明的《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即屬第三個角度—香港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交叉路口,香港文化人所扮演的重要時代影響力,讓更多作家被記住、被看見,推動華文文學界交流,更是香港文學在大文化場域中巨大的文化政治效應。他更表示:「香港在這方面的工作,沒有人能夠超過潘耀明。」
黃子程指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更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一本以作家為本的文學史,他們的命運隨時代浮沉,從中看到很多文學發展的現象。一般文學史都非常枯燥,這本書則不同,應成為讀文學科目的人必備的書籍,書中非常有啟發性,讓讀者走進這些作家的內心世界,也將正統中國文學史看得更加通透。他更讚揚潘耀明多年來對朋友的無私照顧,更期待這本書有下集。
萍兒認為,這本新書富有「詩意」,展現了潘耀明骨子裏的「詩人氣質」。書中的書信互動、深厚的文字功力和文學涵養,值得她推薦給新聞行業的同業去學習。她更認為,包括潘耀明在內的香港很多精彩的文化人,用他們的努力證明香港並不是「文化沙漠」,香港具有獨特的、多元的文化環境和文學氣息。
張雙慶總結,他很讚賞潘耀明作為一名編輯對於作家們的付出,亦記錄了那些在文化交流中起到推動作用的人,可以說是「用生命編輯的人」。他更建議,潘耀明可以就海外華文作家再出版一本著作。
(記錄整理者為香港作家聯會委任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