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22-12-30
二〇二三年一月號
人工智能會令不平等加劇嗎?(曾瑞明)

人工智能正不斷發展,最近有網絡公司已利用人工智能製造「文字變影片」生成器,輸入場景描述即可製五秒影片。也有大學開發了「人工智能驅動的雷射砲塔」,辨別蟑螂和其他昆蟲,可以自動和精確地發射雷射殺死蟑螂。人工智能將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呈現,但我們對它的政治性,是否應該有所留意?

在維也納大學任教的哲學家馬克.柯克爾伯格(Mark Coeckelbergh)之前寫過《人工智能的倫理學》(AI ethics)一書。但他認為,把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局限於倫理學並不適當。他於二○二二年出版的新作《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學》(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AI)就指出人工智能充滿政治性,而非只是一種工具或者關於智能(intelligence)的東西。人工智能關乎自由、平等、正義和權力等重要政治哲學課題。

人工智能帶來不平等問題

作者在開首就引述一件真人真事︰在二○二○年一月,一個叫威廉士的男子收到底特律警局的電話,要他自行去警局接受拘捕。他自問沒做錯什麼,因此一笑置之。但一小時後,警方就在他家的花園,在他家人面前拘捕了他。可是警察卻不告訴他發生什麼事。後來,在拘查期間,探員才展示一張閉路電視的照片,原來是一個黑人高買。威廉士當然不忿,質問探員在他們心中每個黑人是否都是同一個樣子?

也許,黑人被歧視不是新聞,但這件事的特別之處,是人工智能那透過機器學習的人面辨識系統出錯了。無疑,人工智能並不是大公無私的,在演算法內存在一些偏見(bias)。雖然,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往往未必有意要將偏見帶入其中,他們卻不免會受既有的社會政治脈絡和權力關係影響。我們不可能認為人工智能或演算法是中立,因為運用它的人本身不是中立。數據不騙人這句話也是騙人的,因為問卷調查怎樣製作和進行本身就牽涉到權力運作的知識生產。我們除了要問人工智能會否搶我們飯碗,是否也應關心人工智能會否令已經嚴重的不平等加劇惡化?

正義和平等

比方說某一區是窮人聚集的地方,某君住在這裏,想申請貸款。可惜負責批款的人工智能按演算法依賴因社經「造成」的條件,整體地給這區的人比較低的信貸評分。因此某君不獲貸款,這樣是否對他這個體公平?這會否惡化了不平等?他可能也是一個努力的人,正想借款做小生意;他也有能力,只要有財務幫助,就能改善生活。但這種演算法卻可以把他的機會扼殺了。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偏見,是不公平的。

柯克爾伯格認為,我們可以利用政治的概念,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錯的。比如我們批評人工智能有偏見,但偏見為什麼是錯呢?這就需要政治哲學的框架幫助討論。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框架,分別是英美的自由主義傳統和馬克思主義着重階級和身份的進路。前者對偏見為什麼是錯的,可以有幾種看法。一是機會的平等(equal opportunity)。機會的平等是指兩個人若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能力,就不能因為其中一人是女人或者貧窮就不請她。若果幫助篩選的演算法沒有排除這些與工作無關的條件,那就是偏見。

二是結果的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有些哲學家認為上述那種機會的平等是不徹底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教育機會和工作經驗,若演算法不給一點優勢予弱勢的人,提高他們工作和學習機會,也達不到真正的機會平等,演算法應作正面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兩個看法的不同之處,是前者着重將性別和種族這些跟工作不相關的因素排拒,後者則着重結果。持這種看法的人會認為,人工智能要對現存的社會不平等作主動回應,才算是合符社會公義。透過哲學的澄清,我們更能進一步探討如何正確運用演算法。

資本主義下的人工智能

馬克思的進路,則是要求我們正視具體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我們的社會有兩個階級,擁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和沒有生產工具的大眾。他們不認為我們關心人工智能公平有很大意義,因為最核心的問題是這發明會如何被資本家所用,如何與資本主義結合,如何有利資本家剝削。我們難以想像銀行家會利用人工智能和演算法來達致社會正義,自由主義者的討論全屬自話自說。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有什麼方法令更多人跟這種資本主義對抗?人工智能也無可避免地是被挑戰的對象。

Nick Dyer-Witheford、Atle Mikkola Kjøsen和James Steinhoff撰寫的《非人力量》(Inhuman Pow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一書描畫了一些馬克思主義對人工智能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者會提醒我們人工智能是由誰擁有的。我們都應該知道跨國企業控制了整個人工智能發展,包括預算、人工智能科學家的聘用、各種資料的收集和採用。也即是說,是由那些企業的少數決策人去作決定的。普羅大眾,甚至政府,都對無權決定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使用方法。

這些大企業,當然是按資本主義的邏輯運作,他們對人工智能的策略和設計,都是擴展剩餘價值。同時,資本家也不會放棄自動化的想法,代替人作為勞動力,從而使整個人口變得可控制。一些人夢想有了人工智能再加基本收入,就能令人類走進社會主義的美好世界,人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享受餘閒。但當考量資本家的真正心意,這看來是遙不可及的一件事。

馬克思雖然預視了機械跟資本的關係,但他也會驚訝於人工智能會成為資本的武器。看來,若不對資本主義作回應,人工智能還是會令不平等加劇的。

(作者為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著有《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