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 《明報月刊》四月號網頁版獨家文章
坐立北角的新光戲院,不單是粵劇殿堂地標,今日更成為傳承古文化的重要基地。日前,演藝界、文化界、學者名人與觀眾聚首於千人戲院,星光熠熠,一同參與李居明電影新作《易經風雲錄》首映禮,場面盛況空前。《易經風雲錄》題材獨特,是香港首部以《易經》為主題的電影,透過不同生活角度,逐一解讀《易經》哲學文化,導引我們探索人生智慧,尋找生活法門。
現代人眼中的《易經》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內藏的六十四卦可預知未來吉凶禍福──上至戰爭、政治,下至農耕、生活瑣事,是中國最早期的占筮書之一;然而,其內容也不限於占卜術數,整部著作利用符號與文字,描述萬物變化,展現宏大的宇宙觀──宗哲、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藝、軍事等各方面,都不離「陰陽變化」,標誌着中國文明的根源及發展,承載着數千年先哲的思想與智慧。
論及《易經》地位,與西方文明的《聖經》、印度和佛教文明之源的《吠陀經》,並稱世界「三大奇經」。自漢代以來,《易經》曾一直被奉為「五經」之一,成為歷代學者必修的典籍,足見其內涵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惟時至今天,《易經》之學問,似乎局限於學術層面,只成為宗哲文化學者的研究對象,遙不可及。既然《易經》文化一直對我們生活影響深遠,揭示生活與自然的處世法則,為何在今人眼中,對它竟如此陌生,忽視其價值意義?
推動古文化活教材
《易經風雲錄》製作人李居明,是國際著名堪輿學家,也是佛教真言宗傳人,文化學識淵博,可謂古文化的活字典。近年,積極透過不同媒介,推動文化傳承工作。一方面承辦新光戲院,寫下三十六部粵劇作品,開拓古今歷史故事題材,傳揚文學歷史、文化智慧、人生哲思,讓品味粵劇成為一種提升心靈文化的法門;另一方面,電影出身的他,近年再度出山,連續開拍十部「大迷信」系列電影,作品突破固有題材,涉獵不同文化──宗教心靈《大剃度》、承傳藝術《粵劇靈》、弘揚古籍《易經風雲錄》等,一系列的作品集成古文化寶庫,成為新世代學習文學、文化、歷史、宗教、探索人生的「活教材」。
《易經風雲錄》演員陣容鼎盛,包括江美儀、黎芷珊、胡諾言、張秀文、吳麗珠、石詠莉、林寄韻等,在首映禮當日,演員亦出席擔任嘉賓。而導演潘藝倫,與李居明更合作多年,如早前作品《通靈師》(二○一八)、《大剃度》(二○二○)等,獲得多個海外電影獎項,揚威海外。
融合理論與生活應用
首映精華版,片長約九十分鐘,內容豐富、節奏緊湊、解說生動、沒有冷場。當中談及的議題富趣味性,涉獵之內容包羅萬象,貫穿各生活層面:茶道、建築、戰術、飲食、住屋、玄學、疫情、打小人、筷子、麻將、財箱……,無所不談,既解讀當今衣、食、住、行與《易經》古文化之淵源及緊密關係,也點出現世違逆古文化之失。
整部電影在《易經》艱深的學說理論基礎上,與生活有機結合,活化應用,帶領觀者從不同生活範疇,認識學說內涵,探索文化,解讀深入淺出,整理難度甚高,此巧妙的拍攝及鋪排手法,製作團隊應記一功。除了反映製作人具備淵博的文獻知識,還有豐富銳利的生活觸覺,缺一不可。
鼎卦的六十年迷思
全片開首,先簡單解說《易經》歷史,由傳說遠古伏羲創立八卦,到《周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到孔子對《周易》的闡述解釋等,皆以粵劇演員古裝扮演歷史人物,以第一身述說《易經》發展,手法特別。
及後集中談及一九八四年至二零四三年的「鼎」卦。從卦象及文字解說,連繫不同生活層面,解讀現象。如鼎卦言:「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當中談及建築,提到香港太平山,曾在一九九七年拆卸鼎形的「老襯亭」,改為現今西瓜刨形的「凌霄閣」;同樣在一九九七年,中國送給香港的「回歸寶鼎」,在搬運時竟折斷一足,現冷落於大嶼山寶蓮寺一角,影響着香港運勢;還走訪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與上海中心的「三龍護鼎」、台灣101「水火既濟」、杜拜塔「地澤臨」等,探索每一幢建築物與發展興旺的關係,揭示共通的奧秘。箇中議題,並非單純迷信或娛樂性,而是旁徵博引,涉及大量的文獻解讀。
「鼎」是一個象形卦,卦象為木上有火,為以薪柴燒火煮物,烹飪之象,代表器皿及火。片中談及飲食,憶述在一九八四年進入「鼎」卦時期,見證着飲食業之興旺。如「北京烤鴨」、「阿一鮑魚」、「水車屋」、「新東陽」、「咀香園」、「鼎泰豐」等,都在這時期起家。而「鼎」也象徵火鍋,以往嚴冬才出現的火鍋飲食,現今已成為四季皆宜的料理。今天五花八門的飲食氣象,原來皆與「鼎」卦有關。
物質到精神的解讀
片中還提及茶道文化,「茶」與《易經》有着密切的關係。鼎卦:「火風鼎」。原來茶道禮儀,提起茶杯的手勢,正是用火指(中指)托底、風指(食指)扶邊,與《易經》五行文化息息相關。又如茶聖陸羽,其名原來取自《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把「陸」當姓,「羽」作名,「鴻漸」成字。他所著的《茶經》:「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無論煮茶、茶禮、茶藝、茶具,內容皆圍繞「陰陽相融」、「和」,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無不與《易經》文化有關。
又如我們每日的飲食工具──筷子,當中也蘊藏《易經》智慧。古云:「小小筷子七寸長,動靜結合蘊陰陽。天圓地方大道廣,孕育華夏萬古芳。」原來一雙筷子,內藏「太極」「陰陽」的理念。筷子頂部是「方」,底部是「圓」,意謂「天圓地方」。我們拿着筷子的方向,天(圓)向下,地(方)向上,用天(圓)夾食物,意指天地交接,陰陽運行,乾坤交合,因而有「民以食為天」之說。手拿筷子之動作,正表現「天、地、人」的融和,估不到一個日常小舉動,背後蘊藏深遠的中華文化,展示先哲對人與宇宙間的認知。
除了連串有趣的生活文化,當中也有觸動的情節。片中從《易經》「蠱」卦,揭示「十年蠱毒」──解讀新冠病毒的始末。當中回顧疫情畫面,新冠一疫,奪走大量生命,人如草芥,場面實在令人傷感。背景播放動人的安魂交響曲,超渡亡者,令人深感觸動,相應共鳴!
重構典籍時代意義
以上只評論部分情節,片中還有談及乾坤方位、國旗標誌、二進制、英國脫勾、麻將、打小人、姻緣石、石塘咀、觀塘、古洞……皆與《易經》文化有關,未能盡錄。
綜觀《易經風雲錄》是一部具娛樂性、生活性、應用性、哲學性的文化活教材,仿如引領你走一趟古文化之旅,踏遍香港,衝出國際,寰遊世界,從每一角落,見證《易經》的宇宙觀及文化智慧。回顧過去,前瞻未來。特別在片尾,送給世人救世鑰匙:「愛」、「謙」──圓融的愛,謙虛的心,以化解未來一切凶險,處處警言與加持!
「易經乾坤藏睿智.風雲再起導人生」──李居明的《易經風雲錄》活現前人智慧,啟迪今人生活,成功把《易經》文字學說,以另一面貌轉化應用,重燃典籍生命力,展現時代意義!
(作者為資深粵劇劇評人,現職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助理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