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23-4-28
二〇二三年五月號
張翔校長的大手筆(文灼非)

香港大學慶祝成立一百一十一周年,三月舉辦過千人高桌晚宴,別開生面,慶典的高潮是由袁國勇教授分享三年多疫情期間港大的研究工作。四月初又舉辦了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由張翔校長親自主持,幾位講者都是今年獲頒授港大名譽博士的傑出科研權威,能夠同台分享當今科學界熱門話題,是非常難得的學術盛會。

 

張翔校長的學術能量及人脈

今年港大的名譽學位頒授典禮有個插曲,因為疫情推遲到去年十一月舉行的頒授典禮因為颱風取消舉行,當時三位獲頒人士分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林高演博士,以及華語電影界家喻戶曉的演員林青霞女士,頗引人注目。四月初舉行的頒授典禮增加了幾位傑出學者,分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教授,領導地理訊息系統(GIS)發展、環境系統研究所(Esri)創辦人Jack Dangermond博士,美國圖靈獎得主及史丹福大學前校長John L. Hennessy教授,以及臨床醫學家和科學家Carol M. Black女爵士教授。楊振寧教授因年事已高,未能親臨現場,錄了一條短片分享感受,百歲老人仍然思路清晰,他說與港大有深厚的淵源,特別與前校長徐立之教授熟悉,更看好他有機會拿諾貝爾獎。在同一個頒授典禮有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反映張翔校長的學術能量及人脈。

這個名單中幾位傑出學者我過去有機會接觸及採訪。John L. Hennessy教授是卓越的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家,被視為計算機系統結構的先驅,二○○○年獲委任為史丹福大學第十任校長,在任期間推出了多項跨學科研究和教學的新措施。現為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董事會主席。我在二○○○年九月到史丹福大學出任新聞學人,有參加他的校長就職典禮。這位教授很有創業家精神,曾在硅谷創辦成功的企業,知行合一。那一年Google嶄露頭角,兩名史丹福研究生在大學的悉心栽培下,這二十多年為世界帶來巨大的轉變。他在任期間常來香港與校友見面,我也出席過史丹福校友會舉辦的活動。

生於書香世家的朱棣文教授是傑出的物理學家,現為史丹福大學William R. Kenan Jr.物理學教授兼分子和細胞生理學及能源科學與工程教授。一九八七年加入史丹福大學,朱教授憑鐳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與Claude Cohen-Tannoudji 及William Daniel Phillips一同榮膺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後,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我在史丹福遊學期間有出席他的演講及交流,很欣賞這位物理學家的風采與口才。二○○四年八月,他返母校柏克萊大學出任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主任。期間他曾應柏克萊大學香港校友會的邀請來港發表演講,分享能源及環保議題,我做了一篇深度報道。二○○八年他獲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為能源部長,是第二位出任美國內閣的華人,更是首位擔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諾獎得主。

楊振寧教授的世界級學術地位不用多介紹,他與香港中文大學一直有密切關係,是博文講座教授,二十年前邵逸夫獎創立,他是始創成員,我有機會採訪他分享成立這個東方諾貝爾獎的構思,骨幹成員主要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近年他定居清華大學,很久沒有重臨香港。他在視頻中說很高興有機會成為港大校友,也道出他曾服務過港大,是非常珍貴的歷史。

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

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四位全球頂尖科學家與港大校長張翔教授,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作深入的探討交流。當天我獲邀出席這個論壇,座無虛設,有不少師生出席。

朱棣文教授是潔淨能源的倡導者,他為達至在二○六○年實現碳中和的全球性目標,談及自己的實驗室和美國其他公司在減少碳排放、加強使用和儲存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進展。他認為大學與政府合作,在制定最有效、引發最少政治阻力的政策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Carol M. Black女爵士教授一直致力利用她的知識影響政府,制定有益於社會的政策,不向反對派或具影響力的說客壓力妥協。她曾就一系列問題向英國政府提出意見,包括精神健康、藥物使用、勞動力、年輕人和善後服務不足等議題。Dangermond博士提出人口過剩、氣候變化、脆弱的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威脅,對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而正快速崛起的全球地理空間基礎設施將會徹底地改變人類管理地球的模式。John L. Hennessy教授是人工智能的推動者,他相信人工智能可進一步改善人類生活,但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類,甚至在很多工作崗位取代人類導致失業,他相信社會的責任是做好培訓,讓人懂得駕馭這種新科技,從中取得益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他強調人類在確保人工智能在作出適當的分析和診斷方面,例如一些嚴重醫療個案的診斷和分析,仍然擔當重要的角色。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同意彼此相互協作對解決全球性問題非常重要。盡可能保持科學和科技領域的開放性、可及性和政治中立性,儘管不能忽視日益增加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他深信,對待新科學發展的正確態度,是不應壓倒性地悲觀或樂觀主義,而是科技的務實主義︰對待新知應保持務實的態度,這對於開啟多邊、多方共同協作以應對全球的挑戰至為重要。

張校長更強調,像香港的國際化多元城市,擁有緊密的全球發展網絡,在推動創新和科技發展扮演關鍵角色,港大在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灼見名家傳媒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