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24-1-30
二〇二四年二月號
如何激活香港粵劇(上)——四位製作人如是說(冼基樺、阮筠宜)

粵劇是香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二○○九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均每年在香港約有一千至一千二百場演出。當代粵劇看似發展蓬勃,然而觀眾的老年化和流失問題成為粵劇界的一大隱憂。根據西九文化管理局在二○一五年委託藝述研究社進行的「香港粵劇觀眾研究計劃」的研究結果,大部分三十四歲或以下的受訪者是在該研究計劃進行期間首次觀看粵劇,並在不同劇目題材中較喜歡新編粵劇。而每年平均觀看十一場或以上粵劇演出的是支撐着香港粵劇票房的「核心觀眾」,他們佔該研究計劃的總受訪觀眾百分之五十八。當中五十五歲或以上人士佔百分之七十四。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前身為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於二○二三年四月發布的《香港粵劇觀眾觀劇動機普查》研究結果同樣顯示,在有觀看粵劇習慣的受訪者中,六十歲或以上人士佔百分之五十八點三,三十歲或以下人士佔百分之十三點一。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香港粵劇的承傳:新創劇目及年青觀眾的拓展」論壇,由陳守仁教授主持,並邀請了四位不同背景的粵劇製作人,分享創作經驗和對觀眾拓展的見解。

欲觀看全文,請登記成為《明報月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