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24-5-30
二〇二四年六月號
人工智能:機遇和挑戰(阮嘉毅)

感謝天主,經過多月的籌劃,第九屆天主教生命倫理大會在二○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圓滿舉行,而參加人數大約有二百人左右。在研討會中,不同的電腦專家、遺傳學專家、前線醫生、生命倫理專家、神父和大學教授對這課題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令席上的參加者獲益良多。

人工智能的倫理考慮

根據最近美國波士頓一間醫院的研究,發現ChatGPT對一些成年病人的臨床診斷,準確率竟高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比率已和初級醫生的水平相約,這當然比資深醫生的百分之九十五的診斷能力為低。其實,人工智能的倫理考慮包括以下五大問題:Explainability(可解釋性)、Fairness(公平性)、Robustness(準確性)、Transparency(透明度)和Privacy(私隱度)。在未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在醫療上的倫理問題前,讓我們先看看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對醫療服務的巨大影響:

一、幫助人類保持健康,避免疾病:互聯網上的大量醫訊和手機健康程式能幫助人類保持健康;但另一方面,不正確的醫療資訊也令人無所適從。

二、及早發現癌症:根據美國防癌會的報告,乳房做影(Mammogram)錯誤判斷的機會頗高,利用人工智能的幫助,準確度可達百分之九十九。

三、診斷疾病: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能及早找出診斷,及早治療。

四、治療方案:根據病人的特徵和高危因素,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案。

五、治療:機械人已在醫學化驗室和手術室廣泛地應用。在康復治療例如中風也擔當重要的角色。

六、舒緩服務: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改寫了康復服務例如老人腦退化症的治療方式。利用人工智能的模式,病人可與機器作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七、科研:人工智能可減低開發成本和時間,使新藥能盡快面世和投入市場。

八、教學:利用人類化聲音和機器,可以訂做出數以千計的臨床病例,作教學之用。

美國有些人工智能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已能達到平常人類的智能,他們稱之為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如果真的是這樣,一般工人會被替代,社會會有更大的貧富差距,第三世界國家會首當其衝,深受其害。H.G. Wells在The Time Machine(《時光機器》)中描述人類兩極化的情況會否真的出現呢?

嚴格來說,醫療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對資深醫生來說,合適和恰當的溝通技巧至為重要。醫生要因着病人的文化背景、心理狀態和其他因素,將複雜的醫療情況和治療方案,用簡單易明的語言向病人解釋和說明,讓病人和家屬作出明智的抉擇。醫生更要以「醫者父母心」的心情,盡量減低病人的不安和焦慮。一次細心的聆聽,「貼地」的專業意見和一些身體語言都會減輕病人的苦痛和憂慮。這些特質,人工智能是很難做得到的。

科技是中性的,而且要為人類的未來服務。電腦和人工智能的出現會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法律和倫理問題。例如,我們如何能夠保障個人私隱,避免黑客入侵?如何立法限制人工智能的運用?這些都是艱鉅的工作。不同國家,商業機構和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考慮和計劃。

人工智能會否改變人類命運?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出現會否改變人類命運,這點不少倫理專家也存在問號。在超人性主義者(transhumanism)的主張中,人類可以利用科技,改造和增強自己的認知和能力,突破人類生物上的限制。有神父指出,生物上的超人性主義是反基督教的,基督徒應以敬畏天主為人生目標,而基督徒的超人性主義是建基於對天主的信賴和渴望。惟早於二○一五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已表明如果理智地運用,互聯網和社交網頁都是天主的恩賜,而在二○二○年梵帝岡教廷更聯同美國電腦巨頭主張深入討論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和法律監管。

著名的美國學者Francis Fukuyama指出,人工智能科技如機械人的使用、人臉識別、虛擬世界等,對政治、遺傳學和醫療科學等都有深遠的影響。教宗方濟各在去年八月更指出,社會必須正確反思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人類需要警覺,避免暴力和對別人特別是弱勢社群的歧視。

總括來說,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已慢慢地改變這個世界,社會對這些科技所帶來的倫理問題應多加討論,以最人性化的方法解決困難,為人類創造出另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為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聖神修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