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3-7-2
二〇一三年七月號
石川好解讀日中對立的深層心理  ——用《國際法》解決領海之爭是否恰當? (王敏)

  石川好先生是日本著名紀實文學作家、記者、評論家。青年時期曾移居美國,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自身的體會,撰寫了很多有關日美關係、日美移民史的作品,好評如潮。但石川先生竭盡最大的熱情和投入的則是對於中國的關注。他曾作為新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會的企劃委員長,策劃並參與了日中正常邦交三十周年、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的紀念活動,對日中關係和整個東亞局勢,擁有重要的發言權。那麼,圍繞年初日中之間發生的尖閣列島(編按:尊重原文,釣魚台均稱尖閣列島)衝突,石川先生是如何認識和解讀呢?石川先生認為,必須從中國的國家成立史、發展史以及日中交流史一併來綜合探討考略,尋找答案。

日本作為「東夷」和「倭寇」

  首先,必須從中國的「國家中心論」說起。「中國」這個詞實際是從清朝開始使用的,是指北和南之間中原國家的意思。清朝之前的中國在古代被稱為「中原」,被視為文明的中心,而中原的東西南北四方,卻冠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蔑稱。朝鮮、土耳其、伊斯蘭等族人曾經不斷冒犯侵入中原。而跨過朝鮮半島,匈奴遊牧民族在東北地帶建立領地,也經常翻越萬里長城,窺視着中原大地。而日本也同樣扮演了襲擊中原的「匈奴」角色。曾幾何時,身為「東夷」的日本從朝鮮半島登陸,控制了東北地區,再以此為通道進攻中原。中國歷史上,對這些外族入侵的恐懼,從來就沒有消除。日本不僅被認為是「匈奴」,也曾被作為「南蠻」對待,在明朝以前還被認定為「倭寇」。那時,從中國大陸到朝鮮半島的海岸線,安居樂業的當地人是那麼懼怕名為倭寇的海盜入侵!因此日本在中國歷史當中,古代作為匈奴攻打過中原,也作為南蠻從南面入侵過中原,中國就是這樣一直抵禦着日本的入侵。而當初只有中原大小的中國,後來發展成為幅員遼闊的國家,這是在抵制周邊外族不斷入侵,與之交戰擊敗對方,吞噬了對方之後,才得以形成的地大物博的中國。

  這種侵略與反侵略的抗爭狀態一直持續到近代。英國通過鴉片戰爭佔據了大陸的南部海岸城市,葡萄牙、德國、法國、美國等等以劃租界的方式侵入了中國,這些國家無一不是充當了中國歷史當中多次出現的「南蠻」角色。那麼日本在中國的近代史中又扮演了怎樣一個角色呢?

  近代以前,豐臣秀吉曾在明朝時出兵,作為倭寇入侵過中國大陸的南部海岸。到了近代,曾佔領過朝鮮半島的日本,進攻滿洲,建立起了滿洲國,這是以「東夷」的身份在中國的登陸。爾後又從滿洲出兵南下,向全中國進攻,這就是日本人現在所說的「十五年戰爭」。也就是說,日本在近代先是作為跨海的北狄控制了中國的東北三省,然後翻越萬里長城,侵入中原,在近十五年間,幾乎將全中國變成修羅場。

成為中原人的契約

  從上述可見,所謂貫穿中國歷史的國民性恐怖感無不源於「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對於文明的中心地中原的反覆進攻,中原在延續王朝的過程中不斷承受着遭受異民族侵犯的困苦。當今中日問題的中心點就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這段歷史還記憶猶新、難以忘懷。很遺憾的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日本方面的記憶已經模糊淡化了。對於與文明的中心地帶中原的這段特殊交際,也許日本人具有遺忘的特殊才能。所以日本對於歷史的反思以及對於歷史的認識程度,與中國人之間反差太大,僅從這點來看,中日雙方有着很深的認知鴻溝。

  中國的這種現象與美國有許多相似之處。說到中國,就必定會提到中原,那裏是文化的中心,美國也存在這樣類似的中心。東部十三州便是美國的中原。美國大陸東部如紐約、麻省等十三個州最先獨立,然後再慢慢擴大到加州。從東部十三州來看,西邊有類似中國大陸的西戎、印第安的存在,南蠻是印加和阿茲特克人,北狄是愛斯基摩人,東海岸以東隔着大西洋的歐洲便是東夷。這與中國中原的情況非常相似。

  在中國的中原有很多民族使用着自己的語言,但如果你能認同某種契約就能成為中原人。這個契約便是:懂漢字,並且運用自如。中國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緩慢成長起來的帝國。美國也是一樣,獨立宣言當然要用英文寫成,如果你要想成為美國人,就必須熟用英語。

  又因為美國強調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協定之下而建全的國度,只有讀懂英語,才可以理解並同意遵守獨立宣言的約定,如果你同意其內容,那麼你便可以成為美國人。但是成為美國人有前提,即贊同並遵守其契約,在保證完成這些前提作業之後,你便可以成為一名正當的美國人。中國則是以中原為中心,如果達到掌握漢字、服從掌管中原的帝王,以及都市的要求這三個要素,任何人都可以改變身份,成為中原人。

要徹底研究毛澤東

  這裏,讓我們重新思考一下,用《國際法》來解決尖閣列島的爭端是否恰當。日中兩國都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一兩千年前便各站一方土地建國營生,同時制訂出一套相對完整的外交法則。那為什麼還要用兩百年前剛成立的《國際法》來解決爭端呢?距離現在事隔十年的伊拉克戰爭便是一個例子。日本放送協會的平野記者採訪薩達姆.侯賽因時曾經談到,伊拉克和美國之間的問題為什麼最終要用《國際法》來解決?為什麼擁有古老歷史的日本,在出兵伊拉克的問題上,要遵循僅僅誕生兩百餘年的《國際法》?或許現在我們是用美國、歐洲的近代思想來認知世界,太過局限了。

  那麼我們應如何理解現今的中國呢?最近剛換到「習李體制」的第五代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其指導方針、思想有什麼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解讀,還是要充分理解毛澤東這個人物。一些中國人仍然認為,現在的共產黨入其骨髓仍然是毛澤東思想。事實上,從現在共產黨的統治方法來看,其骨髓之中的確是在貫徹毛澤東的遺訓。比如尖閣列島的車輪戰,用毛澤東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是已經進入了持久戰,這和對付曾經退居台灣的蔣介石的消耗戰有異曲同工之處;從島開始包圍周邊,從尖閣、南沙諸島包圍等做法,跟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也如出一轍。所以,毛澤東的亡靈一直影響着現在中共的決策,日本對於毛澤東有必要進行更為徹底的研究。

日本沒廢除漢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就是統一漢字,而漢字的獨佔者必將定居中原。毛澤東的「槍桿子和筆桿子都不能放手」的說法,和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意義相同,實質都是掌控話語權和控制輿論。始皇帝用表意文字達到最終統一,而毛澤東是控制文字,以及表達內容來完成統一。

  此外,我還想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新文化成立之時,日本所發揮的作用。中國是漢字國家,現在朝鮮半島和越南都已捨棄漢字,只有日本沒有廢除漢字,這實際上對中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如上述所言,漢字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關鍵一步,而這些漢字通過讓異邦文化的日本人使用,其內涵得到了擴大。中國辛亥革命以後,舉國試圖近代化,在研究歐美的學潮中,日本製造的漢字也進入了中國,通過這樣的交流,使得中國的漢字也得到擴充。日本在引進歐美思想時,把某個概念漢字化,再用平假名、片假名去理解,這些重要的概念在日本漢字化後傳到中國,漢字本來就是中國創造的財富,但成百上千的漢字的使用方法,意義通過日本得到改造,中國通過日本這一部翻譯機引進了歐美思想,包括共產黨、革命等成百上千的和制漢字,也在中國大陸廣泛使用。這便是日中兩國在近代的良好合作。

有關「支那」

  最後還想說明一下關於「支那」說法的由來。原本日本使用的是明國或者清國等王朝的名稱來稱呼中國。把中國大陸稱為「支那」二字的是新井白石,「支那」是對China的音譯,但使用的漢字標記確實不佳。「支」是庶子,私生兒的意思,而「那」是非中心的那邊的意思。把這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便成了「那邊的私生兒」。連新井白石那樣的大學者都使用支那一詞,以致後來的石原慎太郎也在使用。「中國」這個詞是滿族進入中原,在北京定居執政,認為自己是北方系,還有南方一族存在,自己地處在北和南的正中間,才開始使用「中國」這一說法。因此,中國的名字其實是一種框架,而歐洲人從秦始皇開始就用「China」稱呼,因此日本在近代也開始使用其音譯,漢字標為支那。

  以上,是石川好先生從歷史的視角對日中間對立心理的淵源的探尋。綜述到此,我不由聯想起他常說的一句話:我不懂漢語,但我懂得中國人語。一語道破了語言與跨文化理解之要諦。

  (作者是日本法政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