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2020-7-31
二〇二〇年八月號
朋友寄來一幅漫畫,描繪的是憤怒的動物把捕捉來的人類塞入了大網。不難設想,動物們多麼開心!不過,如果人類在發現問題之時,當即決定與動物進行和平談判,那又會展現出何種畫面呢?趁疫情宅家之機,我開始讀書尋找...
2018-8-29
二〇一八年九月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二戰」結束四十年之際,發動那場戰爭的德、日兩國時任首相福田赳夫與赫爾穆特.施密特共同主持、創建了由各國前政要構成的國際行動理事會(InterAction Council,簡稱為OB...
2017-10-28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號
二○一七年十月六日代表世界文學最高獎項、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花落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先生身上,這在東亞是繼一九六八年的川端康成、一九九四年的大江健三郎、二○○○年的華裔法國籍作家高行建、二○一二年的...
2017-8-29
二〇一七年九月號
那是一九五六年在日本發生的故事。二十八歲的黑瀬務先生通過不動產商購置了位於山口縣萩市城東北區二號的民宅,以此為據點開創了黑瀬木工所。從那時起他就被覆蓋在民宅屋簷的神秘瓦當所吸引:每一片瓦當上都刻有鮮明...
2016-11-1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號
筆者認為,讓人矚目的倒是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Ig Nobel」是「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這兩詞的謔稱。這個詞是由耶路撒冷的物理學家阿歷山大.科恩(Al...
2016-9-30
二〇一六年十月號
忌宮神社的歷史忌宮神社的所在地是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西元一九二至二○一年,在《日本書紀》中被稱作足仲彥尊、《古事記》裏則名為帶中日子命)的行宮。仲哀天皇元年(一九二年),天皇出軍平定當時南九州的...
2016-1-1
二〇一六年一月號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NHK電視台放映了電視連續劇《花燃》的最後一集。該劇以興起於明治維新時代的近代化產業富崗絲織工廠為舞台,講述了日本脫貧致富的故事。時當一八七二年。日本引進領先世界的法國里昂...
2015-12-2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號
  連接中國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家喻戶曉。隨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絲綢之路」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西元一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中華王道的治世風範和地大物博的豐盛物資開闢了這條...
2015-3-2
二〇一五年三月號
  中日兩國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待各種事物的習慣和標準都不一樣。而人們都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對方,結果就產生矛盾,滋長厭惡感情。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並不涉及法律,也不關乎道德,但卻客觀存在。如果沒有...
2014-8-2
二〇一四年八月號
  我認為宮澤賢治借用動物想要傳遞的訊息是:要尋求不同文化區域間的和諧,就需要知己知彼。無論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之間,都肩負減少誤讀、相互認識和理解的使命。
2014-7-2
二〇一四年七月號
  松本健一認為,對於當時的一般國民而言,日俄戰爭是「國家」對「國家」的戰爭,並非「天皇的戰爭」。敵對的俄國士兵也同樣被理解成為國而戰,難以定義戰爭的性質是否為正義在我、邪惡在彼,敵我之間的憎惡情感也...
2014-4-2
二〇一四年四月號
  在談及包括侵華戰爭在內的歷史問題時,田中角榮說:「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麻煩。」對此,中方顯然流露出不滿。其實在日語中,一般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這句子表達歉意。雖然田中角榮努力向中方解釋……
2014-3-2
二〇一四年三月號
  小長覺得,田中角榮作為政治家,其最強大的優勢就在於他非凡的「構思與設想」,這種跨越官僚視野的能力,能擺脫固有的條條框框,繼而做出超越常人的判斷。其具體象徵就是「列島改造論」。
2013-11-2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號
  中國古代治水有功的那個大禹,竟然是日本人的信仰象徵?這源於日本一直以來多地震多水災的自然環境。本文從日本天皇、民間、歷史三個角度,看大禹對日本的影響。——編者
2013-7-2
二〇一三年七月號
  石川好先生是日本著名紀實文學作家、記者、評論家。青年時期曾移居美國,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自身的體會,撰寫了很多有關日美關係、日美移民史的作品,好評如潮。但石川先生竭盡最大的熱情和投入的則是對於中國...
2013-4-2
二〇一三年四月號
  西園寺一晃指出,在中日關係的改善及日本反省歷史問題上,在歷史上其實出現過三次重要的機遇,但遺憾的是三次機遇都錯過了。
2013-1-2
二〇一三年一月號
  對於新舊文學,臺先生既能創作,又善於研究;對於書、畫、印亦莫不如此。他的藝術都能與深厚的學養相結合,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他畢生致力於學術藝文所總結出的「雅俗並進」、「變古創新」的方向,相信對整體...
2012-12-2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號
  一九七二年,周恩來總理緊握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一幕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並不為中國人所熟知的小倉先生正是這一幕的促成者。本文講述小倉先生對中日交往獨特的看法。──編者
沒有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