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16-12-31
二〇一七年一月號
戰後初到香港所見所聞 (容若)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我隨母親及其他長輩乘搭客輪自汕頭前來香港,距二戰結束英國重佔香港(稱為重光)三個多月,我十二歲。
那是港汕之間戰後首次通航,客輪有中國掃雷艦前導,沿途雖則風急浪高,卻是有驚無險地穿過日軍佈雷區,安全駛入鯉魚門,泊於維多利亞港。搭客們南望高呼「扯旗山」—即是港島第一高峰維多利亞峰,為紀念一八四一年佔領香港時在位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而命名。
我們頭一晚入住港島干諾道中祺生客棧,第二天遷往九龍彌敦道彌敦酒店。奇怪的是,「道」竟然叫「通」—如干諾道中叫中住吉通、彌敦道叫香取通。


省港情況比對強烈
問長輩,知是日本宣佈香港為「日本殖民地」時所改;港島尚有其他「道」改稱「通」。如德輔道改稱昭和通,皇后大道改稱明治通,堅道改稱中大正通等。
據說,德輔、彌敦都是十九世紀英國派駐香港的總督;明治、大正、昭和則是日本天皇(年號)。
長輩又告訴我﹕日本佔領香港,即將英國沿用西曆的一九四一年改稱日本所用的昭和十六年。
又從長輩口中得知,以「道」紀念英國派駐香港的總督,還有般含、羅便臣、麥當奴、堅尼地、軒尼詩、寶雲、盧押、史塔士(今譯司徒拔)。我初來港,只記得走過干諾道中(中住吉通)、彌敦道(香取通)、德輔道中(東昭和通)和皇后大道中(中明治通)。

(如欲閱讀全文,可選擇明報月刊iPad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