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20-2-28
二〇二〇年二月號
香港早期「文人辦報」(容 若)

不少人談「文人辦報」,往往是查良鏞辦《明報》,林行止辦《信報》,很少提香港早期的「文人辦報」,如王韜、潘蘭史、謝英伯等等,恐怕連名字也不大了了。

英國人治港之初,只辦英文報刊。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香港始有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是一份月刊,其內容宣傳基督教。一八五八年(咸豐八年),香港第一份中文日報《中外新報》創刊了。最初是英文報《孖刺報》的十六歲翻譯伍廷芳(廣東新會人)提出的,出版後由黃勝(廣東香山人)主編。二人固是「文人」,但「辦報」的是西報老闆。只是伍廷芳後來「報而優則政」聞名天下。

香港第二份中文日報,是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創刊的《華字日報》,創辦人陳靄亭(廣東香山人),最初也是英文報《德臣西報》(即《中國郵報》)的附屬物,經過二十多年,由潘蘭史主辦,獨立自主。

香港第三份中文日報是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創刊的《循環日報》,由王韜與黃勝等人籌款開辦,由王韜主持,是香港第一份全由華人來辦的中文日報,也是上海人首次來港辦報。

香港文人辦報第一人王韜

王韜(一八二八—一八九七),江蘇甫里(半屬吳縣,半屬崑山)人。相傳他是太平天國的狀元。可考者,他以貢生身份上書太平天國談兵論政而為清廷通緝,先逃上海,得基督教人士之助,南來香港,在教會工作,能辦成《循環日報》與此有關。報名由他所定,報政由他掌控(黃勝仍主持其《中外新報》)。王韜是香港「文人辦報」之第一位。

《循環日報》於內地(北京、廣州)新聞,是轉載報紙內容;於本地或外埠,則用採訪方式,都作客觀報道。當時交通不便,消息不繼,於其社評雜以詩、歌、小品,內容是譏刺清朝弊政,行文不避俚俗,滑稽有趣,深受讀者歡迎,《循環》以此成為香港第一份中文大報。

王韜幼讀經史,下筆不能自休。然恃才傲物,此則為人所短。他曾遊歐洲及日本,先後寫成《普法戰紀》、《扶桑遊記》,為日本維新志士所必讀,對國內亦頗有影響。

潘蘭史(一八五八—一九三四),廣東南海人。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他接辦《華字時報》,是全由華人來辦之第二份中文日報。辦報宗旨是移風易俗,他的社評,針砭時弊。他成立戒煙會、反纏足會,既為英人所忌,亦為清廷所惡,卻有勇敢的清少年參加。他在港十餘年,把《華字日報》辦成香港第二位中文大報,而他亦成香港「文人辦報」之第二位。

此外,陳少白辦《中國日報》,鄭貫公先後辦《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有所謂報》,馮自由接辦《中國日報》,謝英伯辦《東方報》,黃世仲辦《少年報》等,都是香港早期「文人辦報」。

陳少白(一八六九—一九三四),廣東新會人。畢業於廣州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孫中山介紹入讀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同學四人(孫、陳外,有尢列、楊鶴齡),常談推翻滿清,被目為「四大寇」。一九八四年孫在檀香山組興中會,回港策劃廣州反清,失敗後逃亡日本,派陳到港辦《中國日報》(一九○○—一九○六),一方面抨擊清廷惡政,揭發其貪污腐敗,對省官民極具影響,兩廣總督陶模也是長期讀者,且按其所提供之線索緝捕貪官、殺人犯歸案。岑春暄繼任總督,始禁《中國日報》入境。

另一方面,陳設《中國旬報》作為附刊,以詩詞、謳及小品等諷刺滿清惡政,莊諧並重,對港讀者另具吸引力。陳能用人而不能容人,得力之記者如鄭貫公等,棄之而去。

鄭貫公三年辦三報

鄭貫公(一八八○—一九○六),本名貫一,廣東香山人,幼失怙恃,十六歲隨族人往日本謀生,自學成才,從梁啟超所辦《清議報》,得知西方文化。以啟超不過二十多歲,自號「任公」,他二十出頭,亦自號「貫公」,得孫中山介紹,往香港為《中國日報》記者,於評論中介紹歐美民主自由及天賦人權等思想,使《中國日報》帶來新氣象,銷數隨之飆升,該報影響港,貫公所起作用不少。一九○三年,鄭離開《中國日報》,自辦《世界公益報》;一九○四年,鄭又創辦《廣東日報》;一九○五年,鄭更辦《有所謂報》,為所辦三報最成功之一家。一九○六年,鄭得急性傳染病不治,年僅二十六歲。

馮自由(一八八二—一九五八)本名懋龍,廣東南海人,日本華僑,自由之名,為孫中山所改,勉勵他為國人爭取自由平等也;他亦為孫創「三民主義」這個簡稱。馮幼讀經史,博聞強記,孫薦之於陳少白,與鄭貫一同為香港《中國日報》記者,都參加過兩次同保皇黨報紙之論戰,鄭主要參加一九○三年同香港《商報》之論戰,馮主要參加一九○五年同廣州《嶺海報》之論戰。陳辦了七年,財力不繼,馮得外父香港紳商李煜堂全力支持接辦《中國日報》。馮吸收陳莊諧並重之辦報經驗,對附刊有所革新,小說兼刊長篇,雜以聯語;社評之健筆,有謝英伯、汪兆銘、胡漢民、朱執信等。曾舉辦徵聯,他與胡初選,汪最後評定。馮能用人能容人,皆此類也。

謝英伯(一八八二—一九三九),廣東梅縣人。畢業於香港皇仁書院。二十一歲,主香港《亞洲日報》筆政,以針砭時弊知名;旋入《中國日報》,一九○六年,辦《東方報》。後留學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學法律,晚年執業律師。有自傳,名曰《人海航程》。

黃世仲(一八七二—一九一二),廣東番禺人。南洋華僑,在當地即已寫小說,來香港後,繼續寫,先入《中國日報》為記者,參與同廣州《嶺海報》之論戰,同時在《有所謂報》寫長篇小說。一九○六年,創辦《少年報》,其小說繼續發表其長篇小說,轉錄刊行之長篇小說,以《洪秀全演義》為最著名。一九一二年民國成立,「報而優則政」,惜死於非命,或說是胡漢民假陳炯明之手殺之。

馮自由於民國後,花數十年時間著《革命逸史》,引陳少白對此命案之評曰﹕「黃世仲功大過小,胡漢民豈能不知!」陳少白於民國後退出政壇,亦著《興中會革命史要》。謝英伯則「報而優則法」,離開報界,轉業律師,有「做到老學到老」之熱忱。所謂「各從其志」是也。

在香港早期「文人辦報」時期,香港「商人辦報」亦已萌芽,其中,最先辦中文報的是謝鑽泰,有機會另文再述,且交代一早期文人所辦之報的歸宿。

《中外新報》辦到民國以後,著名的主筆有勞緯孟。《華字日報》、《循環日報》辦到一九四二年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被勒令「合併」而結束。其中《循環日報》於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六日復刊,主其事者,與王韜毫無關係矣!總監督高卓雄(中華總商會會長)、社長林靄民(原《星島日報》社長)、總編輯張問強(思健)、主筆曹聚仁(亦皆來自《星島》)。後四天,五月二十日,金庸創辦《明報》。

《循環日報》亦仿《星島日報》有《晚報》助銷,名為《天方夜報》,出不久,日報、夜報都因財力不繼而停刊,但所辦午報—名為《正午報》者,支持到一九七四年。前一年(一九七三年),《信報》創刊。

金庸「報而優則政」

金庸辦《明報》,亦是「報而優則政」,那由往台灣,受蔣經國禮遇,上北京,受鄧小平禮遇開始,然後參加《基本法》之諮詢、制訂,有所謂「雙查方案」(雙查者,查良鏞、查濟民也)。近年,不但在香港,而且在英國,在美國,都成為熱門話題,雖則是「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洵美事也。

至於本文開頭提到伍廷芳「報而優則政」能致「聞名天下」,以香港區區報人而能上北京當國務總理,恐怕又是有機會才另文再談了。

「文人辦報」之林行止,則是論政而不從政,只做「文人辦報」份內事而已。

(本文圖片由容若提供。作者為資深報人、香港文字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