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去年十月,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宣布,將會在將軍澳百勝角興建中醫醫院,除提供中醫門診和住院服務外,還兼負培訓、創新及科研的角色。中醫院將設四百張病床,預計於二○二四年投入服務,屆時中醫院將會成為中醫藥的旗艦。
中醫醫院的建立,當然是本地中醫藥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不少媒體的報道,都強調這是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可是這間新醫院真是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嗎?
香港人一般對歷史興趣不大,醫學歷史更屬冷門。筆者念醫學院時,亦從未上過醫史的課程。相信不少醫界中人,對中醫在香港的發展,以至中西醫學在過去百多年的消長,也不甚了了。事實上,以香港醫史為題材的書籍也不多。陳慕華教授的新書《香港醫史─一八四二—一九四一》(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1842-1941),去年出版,爬梳了大量殖民地時期的原始資料,把一百年來的醫療發展娓娓道來,甚有參考價值。陳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榮休內科學教授,退而不休,轉研歷史,這本書是她第四本以歷史為題材的書籍。
書中共十章,橫跨開埠到二戰前的一百年,其中有專章探討東華醫院的盛衰與重生。不錯,一八七二年開業的東華醫院,才是本地首間中醫醫院。事實上,在當時東華也可說是神州大地唯一具規模的中醫醫院,歷史意義非同凡響。
不過,東華的建院,倒不是因為殖民地政府有心扶持中醫。開埠以來,殖民地政府對中醫,就像其他傳統習俗一樣,政策只是不干預。中醫醫院的誕生,其實始於一八六九年的義祠事件。一八五一年左右,華人向政府申請興建義祠,安放客死異鄉的工人的神主牌,坊眾又稱其為百姓廟。廣福義祠建成後,漸漸兼收瀕死者,甚至成為義莊。一八六九年的某一天,有政府官員到訪義祠,發現垂死病者與死人躺在一室,滿地便溺,衛生情況極其恐怖。經傳媒廣泛報道後,成為一大醜聞,政府為存顏面,於是建議撥地興建一間專供華人使用的醫院,並由華人自己管理。
東華醫院於一八七二年開張,廣受華人歡迎,除了提供醫療服務外,其他與華人有關的事宜,東華總理亦成為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港督軒尼詩任內(一八七七—一八八二),曾建議在東華醫院訓練華人醫生,經首二年基礎訓練後,學生會到政府的國家醫院學習三年,成為中西醫都通曉的醫生。可惜,這個甚具前瞻性的計劃,並未落實。
一八九四年的鼠疫之後,東華醫院與政府的關係變得緊張。政府西醫大力抨擊中醫診治無方、醫院不衛生等,甚至認為醫院應關閉。最後,何啟等人提出折衷的方案,醫院得以繼續營運,但政府會派一名華人西醫進駐作為掌院,另有歐籍西醫不時巡院。因此,一八九六年後,東華醫院中西醫並存,兩者相互競爭。慢慢地西風壓倒東風,西醫反而成為主流,日軍佔港時期,因為中藥難求,東華醫院變為純西醫的醫院。
物換星移,進入後殖民地時代,中醫藥又慢慢回歸主流了。回首百年醫史,也許我們能從中取得靈感,讓中西醫學能有更良好的互動。醫學院也許應把醫史也納入課程,拓闊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