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岐
今年初,香港醫學博物館出版了新書《香港名醫》。醫學博物館除了收集及展出與香港醫學歷史有關的文物,也致力促進本地醫學史的研究。二○○六年,博物館十周年館慶時,出版了Plague, SARS and th...
去年三月,新冠肺炎第五波襲港,急症室淪陷,各大報章都大幅報道。圖片會說話,一眾病人擠滿急症室的大堂,然後溢出室外的停車場,「盛況」空前。當然,慘況也是空前。醫護人員固然疲於奔命,病人更慘。急症室不同病...
今年是香港養和醫院的百周年紀念,為了慶祝醫院百年壽辰,醫院在香港醫學博物館以「醫療.培訓.科研」為主題,舉辦了醫院的百年歷史展。養和醫院於一九二二年成立,初時名為香江養和園。養和園作為首間由華人醫生開...
香港兩間大學的醫學院,男女生的比例大致相若,曾幾何時,女西醫卻是稀有動物。
香港的第一位女西醫,是倫敦傳道會的西比(Alice Sibree)。倫敦會在一八八七年建立了雅麗氏利濟醫院,大受本地華人歡...
農曆新年後,新冠病人果然像海嘯一樣來襲,隨後每天確診宗數曾超過五萬,香港的醫療體系所受到的衝擊可說前所未見。海嘯來襲,首當其衝自然是守醫院大門的急症室。二○○三年的沙士,在三到六月間,受感染人數為一...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本港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從一九八六年的七十四點一歲,增至二○二○年的八十二點九歲,同期女性預期壽命也從七十九點四歲增至八十八歲。香港人的壽命,比不少先進的西方國家還要長,香港人自然...
今年是香港醫學會成立一百周年紀念,醫學會因而出了特刊慶祝,並由前會長何仲平醫生回顧了學會成立的歷史。香港醫學會的前身香港中華醫學會,是由關景良醫生牽頭發起的。關醫生是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窗,畢...
一年多來,新冠肺炎全球流行,香港醫界抗疫的領軍人物,袁國勇教授肯定穩佔一席。從二○○三年的沙士,到今天的新冠肺炎,袁教授可說是無「疫」不與。袁教授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且系出名門—皇仁...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大流行,踏入二○二一年似乎開始出現受控的苗頭,這當然是因為預防疫苗的面世。以色列於去年十二月已開始為國民注射疫苗,二月底前已有一半人口接種了一劑疫苗,而完成了兩劑疫苗接種的人約為...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已達一年了,疫苗逐漸登場,但藥物和免疫治療,未有出現所謂魔法子彈。回顧瘟疫的歷史,總會有各種各樣「神藥」出現。西醫雖說比較依靠科學,但不少治療其實也是基於臨床經驗。例如一八九四年鼠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超過半年,抗疫已成為了一般人的日常。科學家已找到了病毒的真身,醫學界對病毒的致病機制亦有一定的認識,大家引頸以待的救星就是預防病毒的疫苗。藥物治療方面,也算有一點進展,英國的研...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到今天已遍達五大洲,全球確診個案超過四百萬人,死亡人數已超過二十萬人。一般估計疫情難以在短期內消失,抗疫的日子可能跨年。這一波疫情,肯定是一九一八年流感大流行以來,最嚴峻的一場災劫...
二○○三年的沙士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染病的港人接近一千八百人,死亡的有二百九十九人。醫護人員高達三百八十六人染病,其中八人失去了寶貴的性命。經此一「疫」,香港人聞沙士色變是很自然的事。今次在武漢爆發...
二○一九年的下半年,香港人生活在半戒嚴的氛圍中,外出怕遇上警民衝突,或者地鐵臨時停工,變成有家歸不得。留在家中看電視新聞,暴烈的場景,總免不了背景的催淚煙霧,一身黑衣的示威者在輕煙中四散。
從六月中...
七月書展,買了一本新的舊書—李樹芬醫生著的《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李樹芬醫生的回憶錄,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面世,今年是把中文版重新印行,比舊版本多了一些圖片。筆者在港大醫學院第一天...
去年十月,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宣布,將會在將軍澳百勝角興建中醫醫院,除提供中醫門診和住院服務外,還兼負培訓、創新及科研的角色。中醫院將設四百張病床,預計於二○二四年投入服務,屆時中醫院將會成為中醫藥...
最近,除了一帶一路外,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應該是最熱門的話題。這個由上而下的大計劃,牽涉的層面很廣,就連醫學界也似乎感受到這股動力。從官方的宣傳可見,這是一大機遇,粵港澳可以互補優勢,創出一片繁榮的新...
正在加載更多...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