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今個母親節,兒子寫了一段訊息給我:「媽媽,感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小時我不曉得,現在我知道了!有心的媽媽難得,有心有力的媽媽更為難能可貴!」
這是一段很窩心的話。
不過我都忍不住問兒子:「你這樣就當是表達了心意了嗎?你不打算送我母親節禮物嗎?」
「我有一個同學,跟媽媽待在一起,相處範式很見外,好像營業員接見客人一樣,拘謹有禮得很。」「我知道朋友每逢節日,都會安排合適的禮物送給媽媽,例如生日是一條絲巾,母親節是一束玫瑰花等!」兒子說。
「真令人羡慕啊,兒子那麼細心!我也想收到禮物啊!」我說。
「你看看,我對你說話無拘無束。我時常覺得,若果大家之間的關係生疏,父母往往對子女,會用物質來補償,其實反之亦然!」「你希望收到禮物,來換取大家之間的關係距離嗎?」兒子說。
「能夠無所不談,確是十分難得的!」我回應兒子。「不過我想兩樣都要。」
不過,能夠與孩子無所不談,對我來說,是經歷了不少反省思過。我學習不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兒子身上,一步一步放下執着,嘗試多一些尊重、了解和接納,培養開放真誠的溝通,才達到今天的成果。
在診所,我經常遇到情緒失調的病人。他們不屬於抑鬱症,也不是躁鬱症,而是患上有慢性自殺傾向的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當然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有遺傳傾向的,包括生理脆弱性這層面,畢竟嬰兒的先天氣質,就可以看到主動控制的能力(effortful control),以及負向的易感性(negative affectivity)。
不過發展出邊緣性人格障礙,當事人成長過程的照顧環境,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情緒對人類的主要功能是促進溝通,這就不難了解照顧者的「不認可」(invalidation)對情緒失調的發展,深具意義。
什麼是「不認可」的環境?例如當孩子說:「我渴了!」父母會拿一杯水給孩子喝。你不會說:「你沒有理由渴,你剛喝過飲料!」又例如,當孩子哭,父母會安撫孩子,或嘗試找出是哪裏不對勁,而不會說:「別當個愛哭鬼!你是一個男孩子!」
「不認可」環境之所以造成情緒失調,是因為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根本學不會命名自己的情緒,之後再加以調節。此外孩子也不能信任自己,也不能對事件詮釋,有適當的情緒反應。結果孩子不能認識自己,理解自身的經驗,也學不會透過不斷注意環境,而調節自己的感覺與行為。
結果孩子若不是過份抑制自己,就是極度缺乏自我控制,甚至以不斷自殘、自殺去處理情緒,或發出求救信號!換句話說,這種「不認可」的家庭日常回應情緒的方式,是切斷了情緒的溝通功能。
這令我想起漫畫家蔡志忠先生,他跟媽媽的說話方式:
小時候,我經常跟別的小孩到田裏抓泥鰍,雙手玩得很髒。母親會說:「哇!好厲害,能玩得這麼髒!」
我說:「還好啦!」她笑着說:「這麼髒的手,除非用菜刀剁掉,否則無可能洗得乾淨!」
我說:「不必剁,我自己洗給你看。」
當我端着一碗飯,邊吃邊到左鄰右里搭訕。「好厲害!一頓飯竟然可以吃到天涯海角!今天有什麼新聞?」
「亞花下星期一從台北回來,亞珠明天有人來相親。」我說。
聽完之後:「你這麼認真當新聞報道員,有沒有人給你錢?」
我說:「我當免費義工,不收錢!」
蔡志忠先生認為自己的聰明與反應快,全因跟媽媽這種相處:「她訓練了我臨場反應和機智。」
我想說,這種溝通不是「不認可」,而是接納加上幽默!以我來說,蔡志忠先生的自我感覺那麼堅實、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那麼高,就是因為有這樣溫馨接納的環境,令他一生由始至終忠於自己,活出豐盛精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