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其實森林療法是個統稱,起源於一九八○年代的森林浴,當時日本的科技開始發達,卡拉OK和電玩的興起令人們少了到訪郊野,同時間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大增,科學家發現綠植環境、芬多精與免疫力的關係,倡議要多到樹林的懷抱中慢行,即所謂的森林浴。在西方國家裏,森林療法很多時被冠為大自然療法,即一個更廣的名字,以包括接觸各大自然景象,讓人療癒。
那麼,於不同的大自然景觀會有不同的療癒能力嗎?有研究以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探索大自然對復元注意力的效能。三十九位成年參與者被安排觀看四種類型的景觀,分別為城市、森林、山脈和水。實驗結果發現山區和水域景觀具最高的注意力恢復性,兩者之間沒明顯差異,森林景觀排名第二,而城市環境得分最低。研究亦發現,大腦負責視覺和注意力功能的區域在面對城市和自然環境的反應極為不同,在觀看自然景觀時有關專注力的系統沒那麼活躍,學者推算在大自然下人的腦袋能自動地鬆弛下來。
以上研究的發現恰好與注意力復元論說吻合。根據這論說,人的注意力在都巿生活中多為由上至下(top-down),即是以腦袋的前額葉發司號令,由過往的人生經驗帶動去專注某些信息、再作分析和計劃,以減低跌進都巿重重的危機中。就如你曾被某人加害,你可能在生活上會特別注意類似的人予以防範,所以腦袋總被從前的記憶牽引。但於大自然的環境下,人的專注是由下而上的(bottom-up),即是由外間環境帶動而不用涉及令人疲累的執行功能。
或許你會說,研究發現了山和水才在復元注意力上是最棒的,我們以後就選定山和水作自然行好了?水的確給人洗滌心靈的感覺,山也有居高臨下放開懷抱的意境,但身處於都巿的我們,未必能掌控與那些大自然景物連繫,何苦要走盡天地南北去覓療癒之地呢?
要令精神稍事放鬆,我會建議你根據注意力復元論說選擇地點:
一、走出(Being away):走出平日的生活地,即所謂遠離繁囂,跟平日的忙碌生活或煩惱暫且切割。我認為距離上不及心理上的切割重要,就算你坐飛機飛到很遠,但環境太容易令你聯想到你平日的生活壓力,離開了也未必有高效益。真正的「走出」更重視的是完完全全放下雜務。
二、魅力(Fascination):找個令人讚歎的環境,那管是高聳的樹、日落的餘暉、川流不息的小溪,總之能帶來震懾感的,都可以令人的注意力重新投放。
三、領域(Extent):能令人浸淫於其中,就如一起一伏的海浪聲、幽香的花草、晴朗無雲的藍天……不但能吸引你的注意力,還能誘發你持續陶醉其中。
四、相容(Compatibility):與你的需要是切合的,簡單來說可以是你喜歡的或覺得舒服的大自然環境。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喜好,有人覺得「滴嗒」雨聲很療癒,有人卻覺得很傷感。觀察自身對環境的反應(例如鳥兒叫聲很刺耳,令你想起某上司高頻率的指令聲),而你發現自己忍受不了,這個地方就肯定不太合適了。千萬不要像「打卡」般人到我也要到,反而該從自身的喜惡中尋找理想的療癒地。
森林(forest)在英語中可分拆為for及rest二字,它是大自然的搖籃,令你像回到家,放下自衛機制,輕鬆地當回原來的我。而中文字「森林」更是清一色由五個木字組成,有被好多植物包圍的意思。希望你可以在群木中,找到有如家的感覺,盡情的休息一頓!